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有些门路和行业,从古至今都会一直存在,经久不息。而且技术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革新。

1

1997年5月5日,在河南开封,中国有一套“奇书”露面。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印刷于清朝光绪年间。书面纸张为黄褐色,内文用宣纸印刷,墨色精纯,校勘精当,印刷精细,字迹清楚。

那这套书又“奇”在何处?

这套书只有6.5厘米长,4.8厘米宽,1.5厘米厚,总共也就一个火柴盒大小。

但就在这套火柴盒大小的书里,一共刊载了《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还连带注释和序言,共342页,30万字。

这套书,被称为“世界最微型书”(据说浙江嘉善地区曾发现尺寸更小的版本);

这套书,先是用手工抄录,然后再经石刻印刷而成。

下那么大功夫干什么用?

按照明面上的说法,那是为了便于读书人携带,让他们在旅途中看的。但哪位读书人出去旅行还要读30万字的“五经”?而且书上每个字比一粒米还要小,那是要让天下读书人都“健步如飞出门,牵着导盲犬回家”吗?

所以,不要解释了。

这就是一套给考生作弊用的书。

2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起于隋,兴于唐,强于宋而盛于明清,历经1300多年,成为广大寒门子弟实现阶级跨越的重要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作弊,几乎是伴随着科举制度同时诞生,同时发展的。

中国古代科举的作弊手段,可以说是门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但若以作弊的人群分,无非两类:富人作弊,穷人作弊。

我们就先来看看富人家的子弟是怎么作弊的——这个富人家,当然也包括有财又有势的官人家。

绘画作品中的唐代科举考试现场

如果你有个好爹,那么最好的作弊行为发生在进入考场之前,那就是“请托”。

所谓“请托”,就是通过各方面关系,贿赂考官,开后门。至于开后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探题”——透露题目给你,比如“关节”——双方约定你在考卷上做的暗号以便相认给高分(唐武则天时期开始要求盲批试卷),甚至是“偷改”——直接贿赂考官和工作人员,在考场就将试卷修改抄录。

能够“请托”的,一般都是大富大贵之家,那么稍微差一点,也有几个小钱,但托不到关系的人家该怎么办呢?

最常见的就是“替考”——找“枪手”(假手)代考。

请枪手代考,也是有讲究的。

一种,就是我们现在也常见的,枪手代替考生入场考试,考生不出现在考场。而另一种则更不易被发觉:枪手和考生同时入场,但枪手在试卷上写考生的名字,考生在试卷上写枪手的名字,神鬼不觉。

话说唐代最著名的枪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就是他写的。

话说这哥们儿虽然诗名与李商隐并肩,却一生不得志,屡试不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他喜欢吃喝嫖,还要把相思缠绵的感受写成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是他写的。唐代的科举要附加品德评语,所以他一直被打低分。另一方面,他口无遮拦,得罪不少权贵,所以也一直无法上榜。

屡试不中后,温庭筠就开始疯狂“报复社会”——不是深夜发美食照片,而是充当“枪手”帮人考试。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的会试,由于温庭筠做枪手已经做出了名气,做出了品牌,为了防范温庭筠替考,主考官特地将他的位置安排在自己办公的门口。当时温庭筠就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退场,让考官倒也是心中石头落地。但后来人们才知道,就是在那次考试中,温庭筠竟然帮助8个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