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这个故事,和一位皇帝有关。这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但他既不是秦皇汉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一位末代皇帝。他不仅是一个朝代的末代皇帝,还是整个中国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当然,我们之所以要说他的故事,还因为他是一个经历了命运“过山车”的皇帝。

1

对大清王朝来说,1908年的冬天,可能比往年要更冷一些。

11月14日,郁郁寡欢且不得志的光绪皇帝,终于告别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国家,驾崩了。

一直与光绪皇帝缠斗,也已经步入风烛残年的慈禧太后,推出了她早就物色好的继位人选,然后只晚了一天,也步光绪后尘,撒手西去。

慈禧推出的人选,就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

这一年,溥仪还没满3岁。懵懂无知中,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起”——成了偌大的中国的皇帝。

只是这个皇帝,他只做了三年。

童年时的溥仪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整个大清王朝顿时风雨飘摇。

6岁小皇帝溥仪手中的最后筹码,是52岁的袁世凯。为此,朝廷被迫给了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的头衔,希望他能调动他的北洋军,剿灭革命党,拯救大清朝于危难之中。

可是,当时拥有中国最强资源和实力的袁世凯,选择的合作对象是45岁的孙中山——他们两家手里都有筹码,谁会去理会一个已经完全失去控制力的小皇帝呢?

后来的事情,正是如同袁世凯与孙中山约定的那样发展的:袁世凯逼清朝皇帝退位,换取孙中山支持自己当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颁布的《退位诏书》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退位:“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于是,刚满6岁的溥仪小皇帝,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落”——一夜之间,他就不是皇帝了。

从此以后,他的头上多了一项不怎么好听的头衔:末代皇帝。

2

平心而论,中华民国的政府,一开始对以溥仪为代表的皇族,还是不错的。

当时开出的条件是:溥仪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保留“皇帝”的尊号。政府以外国君主的礼仪相待,紫禁城内皇室的财产分毫不动——并且,每年还提供给皇室400万两白银的费用。

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的辛亥革命完全有可能像英国的光荣革命一样,成为一场不流血的和平革命。而中国可能也有那样的机会,像英国那样,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如果真是那样,说不定现在的我们的媒体,还会铺天盖地八卦皇室爱新觉罗王子,和一个上海幼儿园老师的恋情。

可惜历史当然不会这样拐弯。

首先,是聪明一世,最后老来糊涂的袁世凯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然后,又出了一个脑子进水的小军阀张勋。

而这个张勋,促成了溥仪人生中的第二次“起”。

1917年7月1日,在张勋的支持下,溥仪重新登上“帝位”,恢复年号“宣统”,然后开始大封群臣,公侯王爵全部封好之后,一共过了11天。

11天后,在全国的反对声中,在段祺瑞的出兵讨伐下,只有4000名“辫子军”的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避难。

第12天,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这一年,溥仪还不满12岁。第二次“落”就这样来临了。

3

严格意义上讲,被张勋“顶”上王位12天后退位,也不算什么“落”。因为溥仪本来就已适应了紫禁城“逊清小朝廷”的生活。

真正的第二“落”,是“落”在1924年。

张勋的复辟,与其说是让溥仪的清廷皇室得到了一个上位的机会,倒不如说是给了各大军阀一个借口:哦!原来你们还不老实,那么就别怪我们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