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分政治”的具体实施(第6/13页)

除设立专员公署外,南昌行营对一些离县治较远,几县交界且“平时政治力量,已有鞭长莫及之患”[130]地区,本着“适应剿匪需要,增加行政效率”[131]的原则,加设特别行政区,就近控制。1933年7月27日,南昌行营在江西藤田等四处设置特别行政区,以永丰、乐安、吉水三县交界的一部分治地为藤田特别行政区,祟仁、宜黄两县交界的一部分治地为凤冈特别行政区,同时设立新丰、龙岗特别行政区(旋被裁撤)。10月、12月,行营又分别在宜丰找桥、宜春慈化和安福洋溪、井冈山大汾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设政治局,隶属于行营和江西省政府,负责“处理全区一切行政事务”;“政治局对各级机关之关系,与县政府同”。[132]

乡村保甲制度是中国农村实施已久的传统控管体系,民国成立后一度被废弃。1930年代初,为适应“剿共”军事的需要,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重建乡村保甲。1932年8月,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开始大面积推行保甲制度。1933年9月,江西81县中有62县进行了保甲编组,保甲网络基本成型。蒋介石对保甲十分重视,指示:“进剿时亲查保甲,帮修寨碉,最为重要。并择其要冲之地遴选稳实保甲长,给其能足自卫之旧枪,派能干可靠之官兵数人训练监督……使其自守,则为根本之治也。”[133]“进剿”期间,保甲的建设和恢复在数据上继续显示出较快的进展,据江西省民政厅统计,到1935年江西各县编成26584保,259066甲。保甲制度的推展,对国民党权力体系的垂直延伸及反制中共的发展、渗透有着一定作用。

(2)“七分政治”的效用

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社会上与中共全面对垒的一系列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国民党军军风纪在此期间确有改善,国民党方面各级人员不约而同谈道:“从前没有组织运输队的时候,民众因为怕拉夫的关系,军队所到的地方,逃避一空,现在不同了,我们军队所过的地方,老百姓排班的站着,送茶送水的,络绎于途,请向导也不发生困难,这是由于军纪严明的效果。”[134]诸如强奸、抢劫等恶性案件明显减少。当时,苏区有“有一部分群众脱离政府,如东陂、黄陂、吴村有一部分群众听反动派造谣,见红军到逃跑上山,反接济白军靖匪的食粮”[135];一些地区“群众大受敌人欺骗,反水成立守望队替敌人担任秘密通讯员等”。[136]对此,蒋介石曾不无得意地宣称:

从前我们军队到的时候,一般人民一定都被土匪裹挟去;现在我们这一次到了棠阴,一般人民却希望土匪早一些快走,我们军队一到,他们就出来,可见赤匪的手段无论怎么毒辣巧妙,无论对于部下对于人民监督怎么严密,在最短期间或可稍微发生效力,但用了一年半载以后,一概无用,而且还要发生反结果。[137]

不过,国民党方面采取的这一系列政策,似也不应予以过高估计,从总体上看,所谓“七分政治”其实远远未能达到超越于军事之上的效果,在国民党政治理念、统治方式、统治基础不可能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其推出的许多措施实际效果有限。当时江西金溪县长朱琛上书蒋介石谈道:“处处离开民众,任何良法适得其反。故保甲造成土劣集团,保卫团成为地痞渊薮,建筑堡垒,徒劳民财,演成政府求治之心益切,而人民所受之痛苦则日深。其原因均为政烦赋重,处处予贪污土劣剥削之机会,故欲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也。”[138]这一议论确非虚言。当国民党军实行普遍的动员贯彻其全面战争计划时,对民众的压力也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