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八章 决战黄海(第5/8页)

结果翁同龢说什么你居然敢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对了,听说你儿子李经方的老婆还是个日本妹子,说,你个狗汉奸拿了那么多军费养了那么多海军却不肯打倭寇,究竟是何居心?

李经方是李鸿章过继来的儿子,虽不是亲生但胜似亲生,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任过驻日公使一职,因为混得开会来事儿,所以深受明治政府上下喜爱,甚至有传闻说天皇打算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他为妻。

实际上李经方的老婆们,无论是妻是妾,都是中国人,并无日本籍,只不过因为他跟日本朝野走得近,所以看李家不爽者诸如翁师傅这样的爱国愤青愤黄们,便编排了这样的谣言,这跟今天的什么盆景猫军刀楼的属一个级别的玩意儿,信了你就傻×了。

可朝堂之上傻×还真不少,虽不知是真傻还是装逼,反正翁同龢的爱国口号一出,大伙就纷纷指责李鸿章畏敌不出,以至于李大人百口莫辩不得不当众表示不顶不是中国人。

想想也挺悲催的。

而黄海这边,人类史上第一场由铁甲舰对铁甲舰的世纪末大海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两军对垒,各自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布阵。

丁汝昌摆出的是横列阵,也叫楔形梯队,此阵传承于世界海军名将冯•特格特霍夫,这人在公元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率领较为弱小的奥地利海军战胜了看起来很强大的意大利海军,用的正是横列之阵,从那之后,横列阵就几乎成了各国海军的例行惯用之阵,这就跟某个人买了某个股票赚了一票之后大伙纷纷跟着买相同的股票是一个道理。

下令摆阵之后,丁汝昌还添了一句:“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而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伊东祐亨,则摆出的是单纵阵。

当时单纵阵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概念,距提出也不过十来年光景,虽说各国海军在训练中尝试此阵型的大有人在,而且试完之后也都说好,但终究不过是训练中罢了,真要拿到决定国运的战场上摆出来,那着实是需要勇气的。

所以后来就有人说光从布阵上就能看出日本人思维新颖而大清想法陈旧,这是不对的。

就事论事而言,横列阵的意义在于冲角战术,就是用船头的冲角将敌舰撞翻的一种战术,而北洋很多军舰都自带那玩意儿,但丁汝昌下令布此阵的原因还不仅仅在此,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占优,而多布置在艏部,因此要发挥火力则更适宜采取横阵。

至于日本方面采用的单纵阵,是因为日本的中小口径火炮多位于船舷,而且单纵阵较之横列阵本身就需要舰队具备相当的航速,同时对于指挥的要求也更高,显然,不适合丁汝昌。

总结说来,双方都选择了正确的阵型,并不存在什么新颖或是陈旧。

因为舰队不是中学生,说一句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就能迅速排完阵型的,从互相发现到命令传下到各舰散开再到列阵完毕进入战斗状态是很花费时间的,比如这一天,他们就用了两个小时。

12点50分,由松岛号打响了第一炮,目标是和自己间隔5000米的北洋旗舰定远号。

而定远号也毫不示弱地开火还击,目标是距离自己5800米外的吉野号。

然后炮弹掉进了海里。

接着丁汝昌从飞桥上掉了下来,摔断了大腿。

这是一个我们自幼便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定远号缺乏妥善的日常保养以至于年久失修,船身结构早已陈旧不堪,在打响了之前的那第一炮后,因为震动,使得飞桥被震塌,正在上面的丁汝昌不幸坠落,跌断了腿。

不得不说一句,此乃谣言是也。

定远的飞桥并不在主炮上面,主炮再怎么震动,也不至于直接震塌了那玩意儿,真实的情况是在双方开打3分钟后,一发炮弹击中了飞桥所在的桅杆,导致桅杆断裂,正在上面指挥全局的丁汝昌猝不及防,猛地被甩了下来并且面门着地,断了一条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