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六章 两雄初会(第4/4页)

且说当年西乡从道攻打台湾之后,清廷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日本以后兴许会成为天朝大患,对此,恭亲王奕訢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也上奏了《拟海洋水师》章程,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的方针策略。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论调压倒塞防,使得朝廷最终下定决心,要搞一支海军力量出来。

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负责山东海域以及黄海北部防务,据点为山东的刘公岛。

同年,李鸿章向英国订购战舰四艘,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在英国订购了扬威和超勇两艘军舰,不过因为对这两艘船不怎么满意,所以在第二年李中堂转而改向德国人买船,也订了两艘,便是著名的定远和镇远。

截止到甲申之变那会儿,虽然最强的定远和镇远还差几日尚未交货,但整个北洋水师已经基本成型了。

反观当时的日本,因为比较穷,在国力方面完全不能和大清相比,所谓海军,也不过靠的是幕府时代留下来的几艘小破船,根本就不具备叫板的资格。所以他们能做的,只能是韬光养晦。

明治十八年(1885年),政改,废除旧官制,建立内阁首相制度,而这第一任首相,正是伊藤博文。

他能当首相,有运气好、能力强等因素,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一个词,叫脱亚入欧。

这四个字虽说是由福泽渝吉首创,但其观念却是自明治维新之后就有了,也叫全盘西化或是全盘欧化,不是说要移动陆地板块把日本挪到欧洲去的意思,而是希望日本人能在思维、文化甚至是穿着打扮等各方面都要摆脱原有陈旧的东方气息,尽量向西方世界靠拢。

而在日本选初任首相的时候,最热门的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伊藤博文,一个叫三条实美。

三条实美是公卿贵族出身,他们三条家自古就是贵族中的贵族,千余年来不曾变过,论家室论地位,农民出身的伊藤博文根本就是光着脚也追不上的。

但最终天皇还是选中了伊藤博文,原因在于井上馨的一句话:“从今往后,作为国家元首,要是看不懂红电报的话就会很麻烦吧?”

红电报指的就是外国来的外交照会公文,多为外语原文作成,想要看明白,自然就必须有相当的外语功底。

井上馨的意思倒并不是说当首相就要过英语四六级,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形势——要当首相,就必须有能把日本一国带入西方列强里头的能耐,至少,你得懂什么是西方列强,说通俗点,就是懂洋务。

出身千年古老家族的三条实美显然不能胜任,于是,第一任首相的人选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再说伊藤博文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却并非急着跟洋人打交道,而是创设了帝国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大学,本来还打算再接再厉再弄几个大学凑一大学城的当儿,结果却出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李鸿章叫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