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七章 你爱吃拉面吗?

其实早在当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的那会儿,就有很多明朝士子意识到这个王朝从客观上看已经玩完了,尽管当时南明势力还看似挺强大,各种王爷上蹿下跳地自称正朔,但其实大伙都明白,这老朱家连万分之一再兴的可能都不存在了。

只不过这些读书人却也并不愿意出仕大清,因此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大多是从此隐居山林再也不问世事。

而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出国。

说起来当国家为外族所灭时跑去外国避难这也算是天朝传统了,元灭宋朝的那会儿就有无数南宋遗民东渡日本,然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元朝时好用的手法,到了清朝就未必能用了。

首先是因为日本搞锁国,外国人一般不让你进来;其次是大清也搞锁国,早在顺治初年,清廷就沿袭了明朝的规矩,规定外国贸易不许进广州,只准在澳门搞,到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越发活跃,朝廷干脆就“无许片帆下海”,一旦发现有任何人踏出国界线,一律以私通海贼(郑成功)为名施以重典。

所以当时有条件能够出国的大明遗老实在是少数党,而这些少数党一旦有机会万幸地跨出国门,其首选目标通常必然是日本。

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日本是当时世界上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生活方式都最接近于天朝的国家。

说起来也真的是蛮怪的,其实在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里,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并不好,确切地说是很差,就算不提那场在朝鲜打了七年的战争,哪怕是平素里大明朝野也有北鞑南倭的说法,那些士大夫总喜欢将日本人直接和北面未开化的鞑靼女真等部落相提并论,其鄙夷不爽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但真的到了北鞑来了家破国灭的时候,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却竟然是往日本跑,纵然对方有锁国禁令,也挡不住这些人的步伐。

传说中的用脚投票,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吧。

所以有时候我一直认为,中国和日本之间两千多年的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而是应该说,双方彼此之间无论发生过什么,那一份高度的互相认同感和默契感都不会有丝毫的淡化。

万治三年(1660年),一个60岁的中国老人坐船来到日本,在长崎靠了岸,然后被守港士兵给拦了下来,因为根据锁国令,外国人不得擅进,本帮人不许私出,这老头虽说是一副人畜无害的书生打扮,可坐的却是一艘海盗船,摆明了系偷渡而来。因此长崎的武士们自是不肯放他登陆,但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并不将其与普通偷渡犯相提并论,一口一个老先生叫着,同时还表示,如果日本这边有人来接应的话,那您不妨在船上小住几天等候,每日所需,我们会给您送来的。

于是那位老人家就这么住在了船上。数日之后,果真有一个带着几个随从的武士来到长崎,四处打听消息之后,登船拜访。

“在下是柳川藩安东正约,闻得先生已到长崎,特来拜访。”

柳川藩是立花宗茂家的领国,而这位安东正约则是立花家的家臣,时年28岁,尽管年纪不大,却是个文武双全人物,且说岛原之乱那年,年仅15岁的他就跟着藩主立花宗茂提刀出阵参与平乱,并且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拜领了200石的俸禄。同时,安东正约也倾心于学问,曾入著名儒学家松永尺五的门下学习,深受学界好评,被誉为“西海巨儒”。

而那位在船上住了好些日子的老先生一看对方如此尊敬有加,于是也连忙客气地回道:“在下明人朱之瑜。”

朱之瑜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舜水,浙江余姚出身,自年轻时就是闻名四方的博学之人,尤擅《诗》《书》,被誉为“文武全才第一”,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同一级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