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五章 先来简单地聊一聊江户时代吧(第5/8页)

以上这三个职务,堪称农村金字塔的塔尖,统称村方三役,基本都是世袭的。

三役之下便是本百姓,一般是五户本百姓被编为一组,互相扶助,互相监视,同时也互相连带。

这叫五人组制度,幕府还出台过一部同名的法律,算是口说无凭特此立据。

本百姓之下的水吞百姓跟农奴,则归各家的本百姓管辖,这些人出了事,雇用他们或是拥有他们的地主,也是要跟着受牵连的。

所谓“出了事”,并不是仅限于杀人放火,逃走、信洋教、不按时纳贡等等都属范畴之内。

《五人组制度》的用意,其实不是“管辖”农民那么天真,而是要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从生到死都不得离开。

说了那么多农民该做的不该做的,或许有人会问,那么农民的权利何在?

答案倒也简单,两个字:没有。

嫌字少的话可以给你翻一倍:权利是什么?

觉得不够生动的话还能给你编排一个设问句:我能吐槽吗?不能的话就没啥好说了。

通常而言,一个农民一年在责任田里的辛苦劳动所得,至少有百分之四十是要交给领主的,这叫四公六民政策。

注意两个词:至少,责任田。

因为那年头的日本并非铁板一块的统一政权,各地藩国两三百个,只要大方向紧跟中央,其余的细枝末节都可以自行决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收税最厉害的一个藩是抽百分之八十七。

当然,这种不要脸的玩意儿只是绝少数。大多领主还是能比较恪守四公六民这一标准的。

不过,要是你以为农民的负担仅仅是责任田里头的那百分之四十,可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想要搞副业的话,也必须纳税,专业名词叫作小物成。

除了纳税之外,农民还必须服各种徭役——参加藩国内土木建设的,叫国役;把家里养着的牲畜贡献出来用来给领主运东西的,叫作传马役;当领主或是代官大人正巧要在村里过夜临时把屋子贡献出来给诸位大人作住几晚上的,叫助乡役;等等。

总之一句话:只有付出,罕有回报。

而且,以上说的都只是“基本付出”,事实上在很多藩国,农民要承担的远不止这些。

至于天主教徒,那更是一个苦逼的存在了,如果说江户时代的农民勉强还能算是半死不活,那同时期的天主教徒,就真的只是死路一条了。

日本的天主教,是由一个叫沙勿略的西班牙传教士于天文十八年(1549年)给带进来的。

这位沙和尚其实是个明白人,他的最终梦想是打算让上帝之花在中华大陆盛开结果,但怎奈何一来当时明朝搞海禁不放人进去,二来沙勿略本人也明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在那地方传教难度系数忒高,于是便退而求其次,先找久受天朝熏陶的日本练练手。

说实话,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经历了些小挫折,但总体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战国时代的日本,除了有数万数十万信上帝的一般民众和武士之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天主教大名,这些人被称为切支丹大名。

切支丹就是日语天主教的意思。

在日本的所有切支丹大名中,最出名的那个,叫大友宗麟。

从历史的角度客观来看,宗麟这个人虽说确实能算是个厉害的角儿,但也就是那样了,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也很少会被人着重地记上一笔,但是,在当年的欧洲,在洋人们对于日本的各种记载里,大友宗麟却是唯一能和日本霸王织田信长相提并论的存在,就连日本的地图,也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织田信长统治的Japan,另一个,则是大友宗麟的Bungo,日语丰后国(大分县)的意思。

在欧洲,尤其是欧洲宗教界,宗麟得到了比信长更高的评价,被誉为日本最贤明聪慧的国王。究其原因,我想多半是出于另一处记载中的另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日本诸侯能像他那样给予我们(西洋人)如此宽厚的保护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