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五章 宋朝和日本的平等往来(第2/5页)

在他看来,虽然日本就国土国力和大宋相比是个不折不扣的蕞尔小国,可对方的治世模式,堪称是自己心目中的典范——皇家万万年都是皇家,大臣八辈子都是大臣,有福共享,天长地久。

这次会见使得赵光义对日本的印象瞬间大为改观,从原先开口闭口的岛夷一下变成了“古风君子之国”。同时,整个国家上下,也延续了之前隋唐时候那种与日友好的空气。

对日本而言,这当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平安时代后期的日本,因为看惯了中国内地的战火纷飞,所以普遍有一种“外面那么乱,还不如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搞,免得跟着遭殃”的观念。同时朝廷也有政策,规定一般日本人不许出境,能够自由出入国内外的只有两种人:第一是商人,第二是僧侣。

这也是代表了当时日本权利最高层所希望从中国得到的东西:利益和文化。

如果说宋朝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往来与前朝有何不同的话,应该就是“平等”。

宋朝之前,无论隋唐魏晋,日本在和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永远都处于“受”的一方,要么是直接得到了赏赐宝物,要么是学到了文化和技术,他们只是得到,却不能给予中国什么,因为当时的两国实力对比过于悬殊,日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强大的中国所必需的。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可以没有日本,但日本却离不开中国。

而宋朝建立之后,随着日本本身的日益强大,其对中华文明的需求开始变得逐渐减少,但另一方面,虽说中国尚且还远远没到把日本过来的东西当作必需品的地步,可也确实已经开始对日产商品有了一定的需求量。

双方一拍即合,贸易交流就这么被搞了起来。

宋朝时管对外生意的机构叫“市舶司”,而日本那边则在九州大宰府下设立鸿胪馆,用于国家官贸。

只不过真的操作起来的时候,两边基本都不怎么走官方路线,而是多为私人贸易,尤其是日本,跟宋朝的生意往来几乎九成以上是在私人领地里完成的。

国贸变私贸,朝廷的所得利益自然就大大减少了,不过这绝非是中央照顾地方,而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中央无权。

再说得精准一些,是天皇无权。

其实早在当年藤原基经横空出世把持朝政数十年起,天皇的大权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旁落到了藤原北家的手里,多年来藤原一族的人几乎代代都担任关白一职,然后替天行道独揽大权,全然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学界俗称“摄关政治”。

摄关政治的登峰是在长德元年(公元995年),那一年藤原北家的藤原道长出任右大臣以及藤原长者(等同于一族族长),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专政,而他的儿子藤原赖通,15岁就当上了正三位右近卫少将,30岁出任关白,独掌乾坤到76岁,实在是老了玩不动了,才辞去了一切职务顺便在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时以81岁高龄出家,然后一直活到了83岁才驾鹤西去。

道长、赖通父子俩一前一后总共八十来年的摄关政治,使得日本皇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们不仅操控中央,就连地方也不放过,在那八十多年里头,许多国司的任命也全都出自他们爷俩之手。

而底下的国司有了藤原家为后台,更是肆无忌惮了起来,纷纷各自建造港口,直接和大宋展开贸易,跟鸿胪馆抢起了生意,而宋朝那边本来就不禁私贸,更何况中国商人也分不清摄关政治还是地方政治,反正看见日本来的商船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地做买卖,久而久之,天皇的中央朝廷能赚到钱才怪了。

对于藤原家的摄关政治,全日本的反应只有四个字:人神共愤。

首当其冲的是半仙皇家,那必然是不高兴的,为了抗衡藤原家,历代天皇采取的对策叫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