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语:当年最重入唐人(第6/9页)

注意一下,大宝之前,日本虽然已经创立了年号,但总共只有三个:大化、白雉和朱鸟,就是属于那种大王想到了给设一个没想到就不管它,而自大宝后,年号不再间断,一个没了另一个接着跟上,所以这等于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还有一个里程碑也在这一年被树了起来:当年八月,天武天皇到死都没修完的那部律令,终于完稿了,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宝律令》。

不过说实在的,这本堪称日本史上最早律令的《大宝律令》,其实基本是抄袭了大唐的《永徽律令》,有的地方甚至连标点都没改,还原度相当之高。

当然还是有两个划时代的突破之处。

第一个是建立了新的官制,中央分二官八省一台,地方则分国郡里三级。

所谓二官八省一台,指的是神袛官、太政官,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八省以及弹正台。

神袛官就是一群拜神的,太政官则是一群帮助天皇处理政务的最高决策层,而弹正台相当于纪委,用于监督调查弹劾官员的违规行为。

虽然是效仿了隋唐三公六部制,但却被用了整整一千多年,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废除。

第二个就是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了天皇这个称号。

长久以来,日本的国君都叫大王,诸多天皇的名号都是后世追封的,所以本书在之前也严格遵照历史,一律叫大王、王子和王女,但现在这个叫法要改了,因为在《大宝律令》中有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国君称天皇,或是天子。

不过由于现存的《大宝律令》残卷中并没有找到这条记载,故而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国君称天皇的规定是从完成于天平宝字元年(公元757年)的《养老律令》里开始的。

应该讲这是一个误会,尽管从现存的日本古典文献来看,那部《养老律令》确实是最早规定了天皇的称号,但这并不代表因为没有从《大宝律令》中找到这条就认为它没有规定。作为一部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法典,现存至今的《大宝律令》是残缺不全的,而将大王改称天皇的文字内容,应该就在这失传了的部分中。

这绝对不是臆想。首先,天皇称号在天武时代就有了,天武天皇在很多次场合中自称或是让别人称自己为天皇而非大王;其次,在《大宝律令》制定后,《养老令》出台前,日本的一些官方文件文献里,关于国君,称呼都变成了天皇,比如那本《日本书纪》。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很靠谱的结论:天皇二字作为一国之君的法定正式名号而登场,是从《大宝律令》开始的。

大宝二年(公元702年),倭国历史上的第八批遣唐使抵达了中国,这也是自天智八年(公元669年)以来的第一批。

这批遣唐使节团的团长叫粟田真人,不过他的职位既不是大使也不是押使,而是持节使,比押使还要大,由此可见,他们这次是带着重要任务去的。

粟田真人一行抵达长安之后,照例见到了皇帝,然后奉上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国书,一样是刚制定完不久的《大宝律令》。

如果那时候要有著作权法的话,估计还得再交一笔使用权税。

这次国书的内容跟以往空对空的友好问候有所不同,是一次照会,文武天皇告诉中华皇帝,我们改国名了,从此往后不再叫倭国了,而叫日本。

日本的意思就是日出之国,这个隋炀帝那会儿就说过了。

而改名的理由,根据日本那边的说法,是觉得倭这个字眼不太雅观,改成日本更帅气些。

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疑,但到底可疑在何处谁也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所以这里就不用去多费心思瞎琢磨了,跟着信就是,反正从这里开始,本书也将用日本来指代我们隔壁的那个邻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