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

在清宫戏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后妃们在内廷之中的生活场景。那些有头有脸的主子,会有一群太监宫女陪伴,用膳时,还会大讲排场。可是,真正的后宫女主在传膳、用膳中的盛大排场,在电视剧中是很难表达出来的。豪华而精致的餐具、色味俱全的美食、鱼贯而入的侍膳人流无不反映出皇家用膳的奢华和气派。

1.御膳房里的大学问

皇帝处理完政务后,一般要到后殿去休息,这时候也该传膳了。平时,由于皇帝使用御膳房的膳食,后妃则各有自己的小食堂,或几个人共用一个食堂。所以,一般皇帝用膳时,不需后妃侍膳。但是,凡遇有节日,皇帝则喜欢传部分后妃侍膳。侍膳的后妃虽然比在自己寝宫用膳辛苦,但是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皇帝这个时候想着自己,就预示着好运来了,因而格外小心、珍惜。

传统两餐制

清宫里用膳有别于汉族的习惯,沿袭着入关前的习俗,采取了比较合理的膳食制度,即定时、定质、定量。

清宫每日两餐制,因为在关外时勤劳的满洲人在出去劳作之前,要吃一次早餐,吃完早餐就要到山上、草原上、大河里去辛苦劳作。中午他们是不回来的,因而不吃午饭,实在饿了,就会用一些小干粮,直到下午时分才回来,这叫“一开箱”。回来后,已是饥肠辘辘,便赶紧用餐。所以,在关外时,由于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满洲人民实行两餐制。清帝入关后将这一制度带进宫廷,相传勿替。早膳在卯时(早6点半到7点半),晚膳在酉前(下午2点至3点)。两膳之间有一次点心;晚膳之后有一次酒膳。

另外,清帝很注意饮食有度,切忌暴饮暴食。康熙讲过:“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要求节制饮食。对于饮酒,康熙“平日膳后或年节筵宴之日只饮小杯一杯。”乾隆三十五年曾明确规定,宫廷筵宴时,每桌用玉泉酒四两,不得超量饮用。

定质量,是饮食的关键。质量包括荤素搭配、物料来源、营养齐全等方方面面。以乾隆为例,每晨起空腹吃一碗“冰糖燕窝”,早晚各备荤素菜肴八品,佐餐小菜二品,饽饽、米膳四品,粥、汤各一品,共十六品。晚膳为酒膳,小菜四品,玉泉酒一杯。还要随季节变换而适当调换:秋末冬初,早、晚膳加两个热锅菜;四月,换凉拌菜;六月至八月增凉拌藕、江米藕;冬三月则加食鹿肉、羊肉;夏三伏,加绿豆粥、糊米粥。可是,这种质量的膳食,也只有皇帝才可能办到,作为一般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要这么讲究呢!

马虎不得的养生搭配

常人理解,皇帝的御膳一定都是山珍海味,昂贵的不得了。其实,我们看一下档案就知道并非如此。清宫饮食首重平衡膳食。如乾隆野意酒膳中,有高热的鹿肉,高蛋白的野鸭、鸡肉,又有老虎菜、榆蘑、菜面合一的包子、烫面饺、炸盒子……是一餐滋养清热的酒膳。平衡了食品中的热量、蛋白质和营养纤维的吸收。这里的老虎菜、菜面合一的包子、烫面饺、炸盒子等都是很普通的菜肴,寻常人家也能做到。

其次是佐餐。宫中称配盘小菜,如腌菜、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葫芦条、蜜山楂、狗奈子等佐餐配菜。

最后是粥。有粳米粥、红豆粥、小米粥、绿豆粥、大麦粥、黄米粥、百果粥、紫米粥、老米粥。最有名的为八珍粥,以小米、冬瓜皮、白扁豆、山药、薏仁米、莲子、人参等为原料同煮而成,营养价值极高。

所以,我们看到,皇帝、后妃们的每日饮食也有接近百姓生活的一面。但是,他们还是喜欢大讲排场给别人看,来显示皇家的威严和奢侈。

下面是最能说明皇家奢侈的一份档案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皇帝、后妃们吃的不是饭,而是白花花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