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4/17页)

但这些人在宫中的地位还是相当低下的,她们不会作为皇后的候选人而主宰后宫。如乾隆帝的哲悯皇贵妃,姓富察氏,父亲是一个佐领,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她便侍奉在侧,就像《红楼梦》中的袭人侍奉贾宝玉一样,由于长相漂亮,做事得体,深得弘历之心,两个人偷偷相爱,并在弘历19岁那年为之生育了第一个皇子永璜,三年后再生皇二女。可惜,哲悯皇贵妃寿命不永,就在乾隆继位前一个月,她病逝了。乾隆为了表达对她的爱意,于乾隆十年追封她为皇贵妃,并在乾隆十七年恩准她葬进乾隆裕陵地宫,与皇帝合葬,这也许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吧。

咸丰妃嫔行乐图

2.民族的烙印

我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清王朝是个以满洲贵族统治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其后宫在民族构成上必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清朝诸帝中后妃人数多寡不一,其中努尔哈赤16人,皇太极15人,顺治帝32人,康熙帝55人,雍正帝25人,乾隆帝41人,嘉庆帝19人,道光帝20人,咸丰帝18人,同治帝5人,光绪帝则只有3人,统计起来概为249人,这只是档案中明确记录的数据,实际上由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可能受到人数多少的限制,真实情况比这些可能要多得多。比如,康熙帝的宫廷档案中,就有数百位大答应、小答应,不过由于她们没有生育或没有得到正式册封,而未能载入玉牒,最终不能葬入皇家陵园。

前文所述,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为了统一女真,将自己的婚姻定位在部落通婚上,也就是女真各部间互相通婚;而皇太极则采用满蒙联姻的政策,以达到满蒙军事上的合一地位。所以这两位首创帝王定下的婚姻格调一以贯之,从来没有改变过。大清后宫中,基本上是以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的女子占据主导地位。从现有档案分析,清宫后妃的民族构成主要有五类。

强势的蒙古贵族

主要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子。强大的蒙古实力,使得清帝在择后时,不得不加以考虑。博尔济吉特氏,居内喀尔喀蒙古五部之一的科尔沁部,为蒙元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乃蒙古一大姓,世代贵族,人口繁衍兴盛,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努尔哈赤兴起时,博尔济吉特氏尚认识不到他的前途。到太宗时,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等诚心归服,太宗、世祖俱赐以宗室封号,亲如骨肉,结为姻亲,累世不替。在清朝27位皇后中,博尔济吉特氏女子就有6位。这一特点,在清初表现得最明显,皇太极朝2位,顺治朝2位。康熙以后,蒙古对清廷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后宫中女子的所占份额也就越来越少,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基本上没有显赫蒙古女子入宫。而在清廷中所封的21位皇贵妃中,就没有蒙古族属,因为只有到康熙以后,皇贵妃这一等级才被正式载入史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血统纯正的满洲贵族

满族女子在清宫中的份额,自始至终占有绝对优势,其理由不言而喻,是为了保持满洲血统的纯洁。在27位皇后中,除去6位蒙古族,2位隶汉军旗外,其余的19位均为满洲女子。

清帝在满洲内部择后时,是很注意门第观念的。那些在满洲历史上正辉煌或曾经辉煌的大姓,是其选后的重要标准。如钮祜禄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在清王朝鼎建时,其先祖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而清王朝27位皇后中就有6位为钮祜禄氏,分别为康熙朝1位,雍正朝1位,嘉庆朝1位,道光朝2位,咸丰朝1位。而另一大姓叶赫那拉氏中占据3位,分别为太祖时1位,咸丰朝1位,光绪朝1位。乌喇那拉氏中占有2位,雍正朝1位,乾隆朝1位。所以,在清宫后妃中,满洲女子的门阀地位很重要,尤其是皇后、皇贵妃的重要位置,基本上为门阀大姓所垄断。而对于妃嫔的选择就不那么讲究了,不仅普通人家的满洲女子会当选,有的甚至会选那些奴仆的女子,也许这是对那些多情帝君的一种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