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补赎(第3/4页)

七月初,也就是动工后六个月多一点,米开朗琪罗开始铸造他的巨像。因为青铜熔化不当,铸造失败,出来的铜像只有脚和腿,不见身躯、手臂和头。接下来得等火炉冷却,然后拆开,以便拆下已凝固的青铜,然后将青铜重新加热,倒进模子里,进行第二次铸造。这一耽搁又是一个多星期。米开朗琪罗将这次失败归咎于新助手之一贝纳迪诺,说他未使火炉达到足够高温,“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不小心”。[12]米开朗琪罗四处宣扬贝纳迪诺这件丢脸事,导致他走在波隆纳街上都抬不起头来。

第二次铸造结果较为满意,米开朗琪罗接下来花了六个月予以雕凿、磨光和修整,然后整理圣佩特罗尼奥教堂的门口以备安放该青铜像。这尊雕像应是他的一大成就。高14英尺,重约10000磅,是自古以来所铸造的最大雕像之一,和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前面的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骑马青铜像(评量所有青铜像的标准),几乎一样大。[13]此外,他还证明了他有能力完成这尊庞然巨物,让一年前对他心存怀疑者不得不刮目相看。“过去全波隆纳的人都认为我不可能完成”,他向博纳罗托如此吹嘘道。[14]完成这项任务后,可想而知,他再度博得教皇的欢心。雕像还未完成时,他就开始与他在罗马最有力的盟友和支持者朱利亚诺·达·桑迦洛、阿利多西通信,表示希望能获准继续教皇陵的工程。

然而,这尊雕像的造模、铸造工作已耗尽米开朗琪罗的精力。“我在这里过得极不舒服,整个人非常疲累,”完成这项工程时他写信给博纳罗托说,“我其他什么事都没做,只是夜以继日地干,我一直强忍着疲累,现在还是。实在是太累了,如果还得再来一次,我想我大概撑不下去。”[15]他渴望回到佛罗伦萨,就在亚平宁山的另一边,只有二十四公里的路程。但教皇命令他直到雕像立在教堂门口,才可以离开波隆纳。但是,他的耐心受到了更严厉的考验。最后,教皇的星象学家终于宣布一五○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是安放雕像的吉日。这时候米开朗琪罗才获准返回佛罗伦萨,离开之前,他参加了他在波隆纳的助手们为他举办的小型庆功会。骑马经过亚平宁山区时,他不慎跌落马下,但返乡的喜悦未曾损减。[16]不过,一抵达佛罗伦萨,要他返回罗马的教皇召令也跟着到了,但就如后来的发展,召令并不是让他回去继续教皇陵的工程。


[1] 欲更深入了解此二人关系,可参阅贝克(James Beck):《枢机主教阿利多西、米开朗琪罗与西斯廷礼拜堂》(“Cardinal Alidosi,Michelangelo,and the Sistine Ceiling”)一文,《艺术与历史》杂志(Artibus et Historiae),第22期,1990年,第63-67页;以及赫斯特(Michael Hirst):《一五○五年的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in 1505”),第760~766页。

[2] 引自帕斯托尔:《教皇史》,第六卷,第510页。

[3] 孔迪维:《米开朗琪罗传》,第38页。

[4] 孔迪维:《米开朗琪罗传》,第38页。

[5] 孔迪维:《米开朗琪罗传》,第38页。

[6]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148页。

[7] 这件作品差不多和那件更大、更出名的大理石《大卫》同时间完成,完成后被送到法国,最后下落不明。大概和过去千百年来无数青铜雕像一样,于战时被送进熔炉改铸成大炮。

[8]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38页。

[9]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19页。

[10]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20页。

[11]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21页。

[12]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36页。

[13] 1538年,米开朗琪罗将此像竖立在罗马坎皮多里奥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