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校后记(第3/4页)

富布卢克有包括本书在内的两本书被翻译成了日文:(1)本书日文版为高田有現·高野淳訳『ドイツの歴史』,創土社2005年出版(本书2008年第二次印刷)。(2) The two Germanies, 1945—1990: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Macmillan, 1992.日文版为芝健介訳『二つのドイツ1945—1990』,岩波書店2009年出版。她已经被译成中文的著作有:A History of Germany 1918—2008: The Divided Nation.3rd edition. Malden, Oxford, Chichester:Wiley-Blackwell 2009。其中文版为卿文辉译,张润校《德国史 1918—2008》(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她有关德国历史的著作,不仅被翻译成包括日文、中文在内的外文,同时也被“回译”为德文,在德国发行:(1)Ein ganz normales Leben.Alltag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DDR.Darmstadt: Primus Verlag 2008 (《完全正常的生活:民主德国的日常生活与社会》). 英文原版为:The People’s State. East German Society from Hitlerto Honeck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 (《人民的国家:从希特勒到昂纳克的东部德国社会》)。(2)Eine kleine Stadt bei Auschwitz.Gewöhnliche Nazis und der Holocaust. (=Rheinprovinz.Band 23). Aus dem Englischenvon Eva Eckinger. Essen: Klartext 2015(《小城奥斯维辛:一般的纳粹分子与大屠杀》). 英文原版为:A small town near Auschwitz. Ordinary Nazis and theHolocau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可见,富布卢克教授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德国史学者。

现将有关翻译和审校的一些情况,说明如下。

所有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专用名词,在中文译名后都注上了原文。由于本书的原文是英文,有些表达的方式没有办法跟德文一一对照上。但为了避免过于烦琐,没有再注上德文原文。如“纽伦堡”的英文名字为“Nuremberg”,而德文为“Nürnberg”。由于是译自英文,有些专用名词也遵循了英文的译法:如将Frederick译作“腓特烈”,而德文原名Friederich一般译作“弗里德里希”。凡是在原文中引用德文的地方,在译文中也一律都予以了保留。在正文中,专用名词(中心词、专用名词、人名、地名)凡是首次出现,都会在其后注上原文。

译文的章节和段落均是按照英文原文的结构,未作调整。日文本在二级标题下面又增加了很多小标题。

书后的“人名、地名、术语双语对照表”按照中文—西文顺序排列,这样读者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中文的译名查到相应的西文原名,同时也能体现出中文文本的主体性来。

有一些名词如“feudalism”被翻译成“封建制度”,在文中解释得也很清楚:“指代中世纪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农民和封建领主在土地上的关系”。这样的定义是与我们所习惯理解的“封建制度”,亦即以维护所谓封建剥削制度和等级制度、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的反动思想是不同的。我们将“idealism”翻译成“观念论”而非“唯心主义”,因为后者在1949年以后的中文语境中完全被意识形态化了。

考虑到大部分的读者并非德国史专业的,为了让他们尽量多地理解德国历史的一些特殊性,校译者加入了少量的注释。此类的注释全部都做了标注。

原书在德文引文中也有个别的错误,这在译文的引文中一并都做了订正。原文:All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p.121),实际上应为Allemeiner Deutscher Arbeiterverein。[1]

本文在译校的过程中尽管参考了中文世界诸多有关德国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德文原文,但由于本书原文的写作语言是英文,所描述的又是德国的历史,因此有些地方会经过二次翻译,难免会有疏漏。译文中的错漏不妥之处,我们恳切地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雪涛2017年5月 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