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校后记

英国历史学家玛丽·富布卢克(Mary Fulbrook, 1951—— )的经典著作《剑桥德国史》,自1990年第一版出版以来,1992年出现了一个修订版。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版本是在2004年重新、全面修订的。至2014年,本书已经印刷了15次,成为德国研究、欧洲研究、德国历史、欧洲历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同时也由于其篇幅不大,言简意赅,也为很多想了解德国,或前往德国旅行之前的旅行者的参考书。

富布卢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她父亲是来自加拿大的结晶学教授,母亲曾是柏林的犯罪学家,1936年由于种族和政治的原因逃亡到英国。我想,富布卢克成为德国近代史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在于,想弄清楚母亲祖国近代以来迷人的文化成就与令人发指的犹太大屠杀之间的关联性。她进而关注作为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东西德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1989年后两德统一后的共同发展。在近现代德国历史研究方面,富布卢克取得了很多成就,她本人曾担任德国历史学会(German History Society)会长。1983年以来她任教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最初任讲师,1995年起任德国史教授。1991—2010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欧洲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兼任该校人文学院的副院长。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德国通史,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想要将千余年波澜壮阔的德国史展现出来,其难度是可想象而知的。作为德国史方面的专家,本书作者对此当然更心知肚明。她在“序”中将此书定位为“一本富有见地的向导”,而不是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这样的一部具有导论、入门性质的指南,最重要的在于用宏观的历史叙事方式勾勒出德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德国历史的时代划分和整体认识。一般说来,目录是一种“学习指南”,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章中,作者对德意志的概况、一些对于德国史来讲至关重要的概念作了解释。第二章论述德国中世纪的历史。第三章谈的是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初至1648年),这一部分对理解德国历史的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章讲的是专制主义时代(1648—1815年),这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维也纳会议之间的德国,当然也涉及法国的影响。第五章谈的是工业化时代的德国,从复辟时期(1815—1848年)到1848年革命,再到1871年的德国统一、威廉时代的德国发展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1918—1945年)。第七章的内容是分裂时期的东西德(1945—1990年),并且对当时东西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了比较。第八章是有关1990年统一后的联邦德国。最后一章对德国历史的模式和问题做了总结。从内容范围——有关德国历史知识领域的覆盖度来讲,本书是非常全面的。这样的一个有关德国史的总体框架实际上也保证了这部德国通史没有重大的内容遗漏。

在内容处理方面,本书还是非常有特点的。作为盎格鲁—撒克逊的学者,富布卢克一直用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德国历史,或者将德国史放在欧洲历史发展的复杂线索中进行梳理。由于德国的边界几百年来一直在变化之中,处于欧洲中部的德意志的历史当然不可能只是其内部的事情。奥地利、丹麦、法国等的历史都会穿插于不同时期的德国史,而奥地利的近代史则更是与1871年后的德国史无法完全分开叙述。

以往德国自身“有地缘优势的地理位置”常常被认为是德国历史种种复杂问题的重要原因。富布卢克在不否认地理环境重要性的前提下,认为“德国史应放在国际视角下进行考察,充分考虑在欧洲中部争夺空间、立场、权力和地位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德国的历史是其地理位置、与其他国家互动,以及德国自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博弈的结果。实际上,任何单一因素的决定论的理论都是靠不住的。英国的德国问题专家艾伦·沃森(Alan Watson, 1941—— )在两德统一后的著作《德国人——他们现在是谁?》(The Germans: Who Are They Now?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1997年)中给出了九个方面的回答:历史的答案、地理的答案、文化的答案、经济的答案、政治的答案、邻国的答案、他们自己的答案、令人不安的答案、民主的答案。因此,任何将德国历史简单化的归纳,都是有问题的。德国历史一定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