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的经济与社会(1949—1989年)(第2/4页)

相比其他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家,东德拥有一个可能会被忽略的重要的经济优势,那就是东德和西德的特殊关系。由于两德之间不设关税,加之有利的贸易和信贷协议,东德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秘密成员。东德贸易的1/3都是和非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家达成的,其中1/3是与西德(占东德对外贸易总额的8%左右)。除了有利的贸易和信贷协议,西德还成了可靠的供货源,从而避免了东德在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瓶颈。另外,通过与西德的特殊关系,东德还获得了大量的西德硬通货,以及西德对建设通往西柏林的高速公路的赞助、旅客交付的通行费、游客去东德旅游必须兑换的货币、西德对特定项目的支持(例如,西德的教会资助东德修复当地的教堂,或购买当地教会医院的医疗设备)、西德居民给东德亲友的汇款,等等。在东德的危难关头,西德还提供了优惠的贷款条件,帮助东德平稳度过了8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其他西欧国家还要顺利。东德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熟练高效地工作,在解释东德经济相对成功的原因时,尽管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但东德与西德的特殊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东德的经济发展在年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等数据上表现突出,但对于西方游客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到的。东德的日常生活表面上有些单调,根本不是大多数西德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富裕生活。不过,从量化角度来比较,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七八十年代还是有所提高的,越来越多的东德家庭购买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和汽车。当然,大多数东西德人民还是知道,一辆奔驰或宝马,和一辆瓦尔特堡(Wartburg)或特拉贝特(Trabant)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虽然从平均收入来看,东德的耐用品价格确实较高,但对东德人来说,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选择太少。购买新车需要排很长的队伍,二手车的价格总是和新车不相上下,因为顾客不用等就能马上用。(不过,东德社会的特权阶级是不用排队的,通常还能轻轻松松地买到西德产的车。)另一个问题是购物的层次分化。生活必备品因有政府补贴价格便宜,而那些更受欢迎的产品通常价格较高,可以用东德货币在Exquisit和Delikat连锁商店买到,或是用西部硬通货币到国际商店(Intershops)购买(最初只对西方游客开放)。于是,国际商店以是否持有西部货币为准,实际上将东德人划分成了两类。虽然东德人对此总是抱怨或批评(比如所谓的“水果蔬菜”商店里除了圆白菜还是圆白菜),但食物也并没有真的匮乏。即使有时候找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但人人都不愁找不到工作,吃住都很便宜。不过,就算是在吃喝上,东德也很难与西德比肩。60年代晚期,东德人每天摄入的肉和其他产品少于西德人。80年代,西德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相对东德人来说,他们每天摄入的肉类较少,而蔬菜水果则较多;而此时东德人虽然在肉类消费上赶超了西德人,但相比之下,整体的生活水平还是差了很多。虽然东德的经济情况如此,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定期让位于政治的稳定,但和波兰不同,东德并未因此产生大规模的不满情绪。然而另一方面,当匈牙利在1989年夏打开与奥地利接壤的边境时,政府也无法阻止大量的东德人逃往西德,去寻求他们希望中的美好未来。1989年秋,当群众涌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改善言论自由、通行自由和基本人权时,政府也同样无力阻止。最终,“面包和马戏”政策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对民主社会的需求。

东德的社会结构也和西德大不相同。东德的人口数量只有微小的波动,基本保持不变,80年代晚期不到1700万人口,而西德人口则比战争刚结束时增加了大约一半,达到了6200万。相对于西德的高度城市化,东德居民一直生活在中等规模的城镇和更小的社区中,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东德人的收入差距也没有西德明显,在一直被称作“小市民社会”(society of small people)的东德,既没有特别富有的人,也没有特别贫穷的人。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在东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不过,这并不代表它没有特权精英阶级。只不过东德的精英主要是政治精英,而非联邦德国那样多种类型,精英在东德,是一群人,而不只是几个高层政客,在享受特权和舒适的生活。因此,东德也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