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4/10页)

这时时局进入关键时刻。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概述的美国在欧目标——总结于美国参战十个月后的一九一八年一月他所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里——只要求重组奥匈帝国,而未要求将其解体。英法仍极乐见出现改革后的奥匈帝国,作为战后防止德国或俄国扩张的屏障。如果卡尔皇帝要抽身,此刻就得抽身;俄国人已被打退出战场,意大利人在卡波雷托之役后也几乎如此。一九一八年开始时他所短暂享有的优势,此后将不再有。德国人正准备以从俄国调来的部队,在西部战线发动一大规模攻势。将军生涯步入尾声的康拉德,即将在愚蠢的皮亚韦战役(Battle of Piave)中再失去三十万官兵,从而(在一九一八年六月)把在卡波雷托战役中所赢得的,大部分吐了回去。只让境内百分之七公民享有选举权,不让其斯拉夫裔、罗马尼亚裔人民享有美式“自主发展”待遇的匈牙利,不是那种会在威尔逊重新审视大局后存活的伙伴。[16]

换句话说,机不可失,若背叛同盟国阵营,卡尔皇帝将获得厌战的协约国某种程度的支持,但卡尔未这么做,反倒软弱屈服于德国的压力,让德国接管奥匈帝国境内所有事物(部队、铁路、公路、军火、工厂),甚至誓言此后奥匈帝国将为保住斯特拉斯堡作战到底,一如为保住的里雅斯堡作战到底。[17]威尔逊总统最初愿意与奥地利人合作,此刻则嫌恶转身,不再理会那个“德国政府的附庸”,并在一九一八年九月承认捷克、南斯拉夫“民族委员会”,从而为肢解奥匈帝国揭开序幕。[18]

这场战争始于倚赖德国武器的奥匈帝国,也结束于这样的奥匈帝国。德国人计划于一九一八年以从俄国抽调来的部队,在西部战线发动大规模春夏攻势。这场攻势失利,德意志、奥地利两帝国随之垮掉。卡尔皇帝于一九一八年十月向其人民发表宣言,承诺变革和承诺成立一新的“民族部”,但为时已晚,这时这君主国的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都已宣告独立,卡尔除了流亡国外,几乎无其他路可走。这个君主国登场时威风八面,好不神气(击败土耳其人、拯救基督教世界),下场时让人不胜唏嘘。

史学家常以哈布斯堡君主国直到一九一八年才灭亡一事,证明它的坚忍顽强或正当性,但这说法太牵强,不足采信。这个君主国是个残忍的碎骨机。它在一九一四年以最漫不经心的作风耗掉它征召的最精壮兵员,然后如弗里德里希大公一九一五年所忧心忡忡指出的一样,只能倚赖“营养不良的孩子和年老男子”打仗。[19]法国人利用俄国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所提出的死伤记录,一九一六年估计,由于哈布斯堡军队一九一四年几乎遭全歼和此后每月平均损失十二万兵力,奥匈帝国已“耗掉”它所能取得的大部分男子。[20]据估计还有六十五万奥地利男子未被耗掉,而这些人大概每日提心吊胆,不知在这支军队里还能活多久。“第三度修正男子”(即曾两度被评断为身体或心智上不适打仗而免服兵役的应征入伍男子)的加入,为六十五万奥匈军增添了兵力。但这是支什么样的军队?[21]一九一六年寄到霍夫堡宫门的一封匿名信,真相贯穿在思乡之情中:“陛下,如果你想认识这场战争的真实面貌,不必派你的陆军部长千里迢迢到前线,只要派他到后备兵站看看即可。在那里,正有得了严重结核病的男人被强征入伍;在那里,正有得了心脏病的五十岁男子被令以整齐步伐集体走来走去,直到不支倒地为止;在那里,自称有病的男子遭下狱十四天。”[22]像这样的男子,在战场上没有立足之地,将一批批成群死去。光是在东部战线,就有一百万奥地利人丧命,其中半数死于感染和疾病。在一九一四年秋,战争从机动战转为壕沟战时,哈布斯堡军队的情况未好转,只是较易维持军纪而已。但每当奥匈帝国士兵置身开阔地,奉命展开新攻击时,通常打得很糟或逃跑。奥匈军总司令部于是在一九一五年十月发了一份令人难堪的极机密通条给诸军、师长,想知道俄军“虽然后备士兵和军官的素质劣于我方,但在弹药比我们少的情况下,为何打得比我们出色许多”;二十万奥匈帝国官兵在加利西亚作战期间怎么会“消失得如此快且彻底”;为何“有那么多次进攻,甚至就连敌寡我众的进攻,都被打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