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3/10页)

一九一五年十月,终于打败塞尔维亚。马肯森打赢戈尔利采之役,即奉命接掌由马克斯·冯·加尔维茨(Max von Gallwitz)的德国第十一集团军和赫尔曼·冯·科费斯的奥地利第三集团军组成的暂编兵团。他们南攻,渡过多瑙河,两个保加利亚集团军则西攻,人力、弹药都已枯竭的塞尔维亚不支倒下。有位哈布斯堡外交官严正宣告,这场战役将“对东线战局有决定性影响”,将打开通往亚洲的补给线,使同盟国取得急需的石油、金属等物资。这位奥地利外交官十月下旬呈文外长布里昂,说“塞尔维亚这一障碍的垮掉,将使我们终于掌控这一至关紧要的战略路线和多瑙河通道”。[12]保加利亚人十月八日拿下尼什,十一月二十四日拿下比托拉(希腊语称莫纳斯提尔)。加尔维茨部顺着摩拉瓦河往南猛进,一路只遇轻微抵抗,将塞尔维亚彻底一分为二。到了十二月中旬,加尔维茨部已一路挺进到马其顿的库马诺沃(Kumanova),距萨洛尼卡只有一百六十公里。埃伦塔尔和弗朗茨·斐迪南只能把拥有萨洛尼卡当作梦想;而今德国人就准备要实现这梦想。拿下萨洛尼卡是德国人更大策略的一部分。根据这策略,要先拿下有“英国的第二个直布罗陀”之称的此地,然后拿下“通往三个世界的门户”苏伊士。这一进攻将由马肯森领军。[13]

德国皇帝会晤新任奥地利皇帝

一九一七年三月的西克斯图斯事件,乃是奥地利躲掉战争的最后机会。德皇(左)风闻此事后,把奥地利新皇帝卡尔一世(右)叫到德军总司令部,逼他回头。卡尔自称“和新生儿一样无知”,温顺地接受德国所有要求。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但德国人只能延长这场战争,无法打赢这场战争。他们在蒙斯(Mons)、伊普尔消灭英国远征军,赫然发现有二十五个军的基钦纳“新军队”形成于狼藉的尸体之后,五百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扼住德意志民族的咽喉。德国人一九一四年杀死、打伤或俘虏无数俄国人,却在来年面对兵力更大的一支俄军。从一九一六年至战争结束一直统筹德军作战行动的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曾以一句话总结他的战略缺陷。他写道,“确立纯战略性的目标之前,得先思考战术,若不可能在战术上成功,追求战略目标只是徒劳”。此言甚是(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略计划整体来讲失败,因为强攻壕沟的打法无法实现那些计划),但鲁登道夫太自负,相信借由改进其战术,他能克服此战争无法克服的战略难题:一亿两千万人的奥德同盟要如何打败有两亿六千万人口,拥有更多兵力、船舰,国民收入比同盟国高六成的协约国联盟?[14]德国人战术很高明,战略却奇糟,未坦然评估自己、奥地利人与敌人的实力差距。一九一四年七月时若这么做,他们会务实寻求外交解决,而非开战。

奥匈帝国未与行事愈来愈不顾后果的德国保持距离,反倒局促不安地投入德国的怀中。这并非势不可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八十六岁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终于在申布伦宫去世,卡尔大公(这时已是卡尔一世皇帝)透过任职于比利时陆军的大舅子西克斯图斯亲王,询问与法国、俄国个别媾和的条件。随之展开的西克斯图斯事件(Sixtus Affair),一九一七年三月时达到决定性阶段,且是奥地利躲掉德国主导的战争,救亡图存的最后机会。透过西克斯图斯转达的协约国媾和条件——要求交出阿尔萨斯-洛林,恢复塞尔维亚、比利时的独立地位——奥地利“无兴趣看待”俄国声索君士坦丁堡之事。

鉴于奥匈帝国已遭遇如此多的惨败,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卡尔皇帝收到消息后既惊且喜,表示要大力促成。[15]遗憾的是,他在书面上表示愿大力促成,实际行动却拖泥带水。一年后德国人风闻此事(此前克列蒙梭公布卡尔的信函以分化同盟国阵营),鲁登道夫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将卡尔叫到德军总司令部,逼他回头。卡尔皇帝先是说谎(那些信是“伪造”的),然后归咎于他的外长(外长扬言如果皇帝坚决不同意他会自杀),最后向德国人求饶,宣称他“像新生儿一样无知”。德国人向这位回头浪子提出的条件很严苛:只要战争没停,军事和经济上都要唯柏林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