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塞尔维亚为献礼(第2/16页)

波蒂奥雷克为击败此王国所拟的作战计划,没有出奇之处:从北、西两边合攻,目标指向自七月起即是塞尔维亚首都又是军队重要运输中心的尼什。波蒂奥雷克的左军,第五集团军,将攻向瓦列沃和科卢巴拉河一线;其右军,第六集团军,将要再度挺进亚哥德纳高地,从南边包抄科卢巴拉线。尼什坐落于摩拉瓦河谷,是驶往君士坦丁堡之东方快车的大停靠站,南北移动之塞尔维亚部队的重要交会点。尼什也是附近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兵工厂所生产之塞尔维亚军火的发配中心。若攻下尼什,奥地利将把此王国一分为二,使分散各地的塞尔维亚军队形同失去武装。奥地利将领克劳迪亚斯·齐布尔卡(Claudius Czibulka)于十一月九日告诉其麾下军官,“把此次战役的目标告知士兵,且是在上场与敌厮杀之前告知他们”。[6]尽管屡战屡败且天气日益恶化,但奥地利人不想让士气低落。讯问过九月攻势时所俘虏的塞尔维亚人,奥地利人得知塞尔维亚士气也在下滑。塞尔维亚士兵抱怨没吃饱或薪饷太低,抱怨收税员“把他们家牛舍里的最后一头母牛带走”。他们嘲笑帕西茨把国家带进战争,谈到常遭他们的“残暴军官”虐待。[7]这让波蒂奥雷克听了很开心,似乎证明他的乐观并非胡扯。

雨水使山谷里到处是水,十月上旬起高山上白雪皑皑。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亲王率预备队等在萨瓦河北岸,同情南岸士兵的处境。“至少我们睡在屋檐下;塞尔维亚境内那些可怜的士兵露宿野外,寒冬中坐在烂泥里,一身湿,那肯定很苦。”[8]最苦的可能是伤兵,他们无法在撤退后被送到烂泥公路边的医院,而是被丢在农舍里,躺在麦秆堆上,痛得扭动身体。数千伤兵遍布于塞尔维亚的乡间小路上,只要曾爆发战事的地方就有他们。伤寒透过奥匈帝国骑兵的粪便传入塞尔维亚,最终将夺走塞尔维亚三分之一人的性命。眼下,伤寒在军队里大肆蔓延,染上者也都被弃之不顾。即使四轮马拉货车上有空位,也不让伤寒患者上车,怕传给健康的人和污染补给品。[9]

由于兵员、火炮、弹药、粮食样样都快耗尽,普特尼克将军这时宣布:“我们唯一的战略,就是用塞尔维亚的烂泥把敌人的战斗部队与其补给隔开。”[10]奥军往泥淖高歌猛进,最初取得了八、九月时他们只能梦想而无缘实现的那种推进成果。攻陷萨巴茨,也攻陷列斯尼察和洛兹尼察。但这三地都取之不易,主要是因为奥地利统兵官奉命“炮弹尽可能省着点用,以便这一有用东西全运给北方面军用”[11]。第二十九师靠着一路激战才打进萨巴茨,肃清该城敌军。他们上刺刀冲向卧倒在该城铁路路堤后面向他们开火的塞军,为此死伤了数百人。哈布斯堡步兵军官不得命令炮兵开火:“炮弹短缺,只有炮兵军官有权决定要不要开炮。”[12]但第五集团军至少渡过了萨瓦河和德里纳河,开始往南边、东边进攻。

霍夫堡宫大为高兴,博尔弗拉斯发文给波蒂奥雷克,说他认为塞尔维亚人一旦再与奥军“正面对决”就会垮掉。[13]以克罗地亚人为主体的第十六步兵团,在十一月一日真的与塞尔维亚某部队正面对决时,该部队军官下令进攻,但塞尔维亚士兵却抗命。“你们自己怎么不进攻?”有人无意间听到抗命的塞尔维亚士兵向他们的军官如此喊道。[14]奥匈帝国搜集到的情报充斥以下的好消息:塞尔维亚兵力只剩最后的二十万;塞尔维亚士兵已在尼什哗变;部队已由最后的预备队组成;军队已无步枪可用;已开始征召六十多岁的人入伍;较年轻的塞尔维亚人都已战死或受伤。[15]

法兰克的第八军从萨瓦河与德里纳河的肘状弯处攻入塞尔维亚。他的第十三军在洛兹尼察渡过德里纳河,从塞尔维亚一后卫部队手里拿下采尔山和俯扼周遭地方的该山高原,第六集团军的第十五、十六军则在更南处渡过德里纳河,攻上亚哥德纳高地。在此,战斗一如九月时拼命、惨烈。塞军决意尽可能消耗敌军兵力,于是用火炮和机枪守卫状况好的壕沟,然后,十一月八日,即战事最激烈时,他们还从山上滚下原木和大石,丢掷石块和手榴弹,甚至举起信号枪朝奥地利人射击。[16]进攻的奥军士兵被岩石碎片砸伤之处,和被炮弹碎片打伤之处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