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第4/18页)

普特尼克的副手兹沃因·米西茨(ZivojinMisic),已在主帅不在期间完成塞尔维亚军队的部署。这可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大部分军队得从新近并吞的土属马其顿、科索沃两地北运过来,而这两个地方的铁路由经营不善且腐败的东方铁路会社兴建、维护,铁路状况在欧洲敬陪末座。一九一二年塞尔维亚的火车头和车厢就已不足,一九一四年版图扩大后,更是彻底地捉襟见肘不敷使用,而由于塞尔维亚的煤得从国外进口,且和其他每样物资一样供给不足,铁路运输情况就更为窘迫。塞尔维亚的作战师什么都缺:在每个一级征兵师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兵员没有步枪。全军有一半的营没有机枪。军中的骑兵、炮兵、后勤补给队没有马。只有少数士兵拿到制服;其他人只有军帽和军上衣,也只能将就着用。至于靴子,想都别想。事实上,士兵领到的是被称作“Opanci”的鞋子,即巴尔干农民所穿、鞋尖卷翘的无后跟软鞋,少部分为皮革材质,大部分是卡纸板材质。[15]

勉强同意开战的帕西茨总理,看到这没有一点军队样的武装部队,大吃一惊:“没有衣物、鞋子或帐篷。”塞尔维亚军方则没他那么担心。他们若得知英国驻贝尔格莱德武官的如下看法,应会大表同意:那位武官注意到这些穿得破破烂烂的塞尔维亚人“勇敢、能吃苦……在会把一般英国人吓得退避三舍的环境里,几乎不靠任何东西也能过活”。美国公使同样赞佩有加:“给塞尔维亚士兵面包和一颗洋葱,他就心满意足。”[16]塞尔维亚军方了解这点,自一八七八年维也纳占领波斯尼亚起,塞尔维亚人就以装备较佳的奥地利军队为假想敌排练作战,每年在德里纳河、萨瓦河、多瑙河战线进行参谋实地战术考察和实兵演习。一九〇八年并吞危机后,塞尔维亚人敲定一明确计划:守住塞尔维亚王国直到更大范围的欧洲情势明朗为止,然后在奥地利将兵力调往其他战线时发兵进攻。[17]

米西茨将军知道俄国的干预使奥地利在塞尔维亚的攻势作战必须速战速决,因此部署了三个集团军来反制奥地利所有可能的攻击。武器短缺使这任务特别难以达成。每个塞尔维亚师照理应有四十八门炮,但一级征兵师鲜少能凑到超过三十门的火炮,二级征兵师幸运的话能弄到十二门,且其中许多火炮是一八八〇年代的过时法国加农炮,没有炮手防护装置或后坐力吸收装置。面对这样的军队,就连波蒂奥雷克的南方面军都变成难对付的劲旅。[18]

普特尼克和米西茨把塞尔维亚三个集团军摆在塞尔维亚北部,沿着从瓦列沃到帕兰卡(Palanka)的单线铁路部署。第二集团军(四个师),由第三集团军的四个师掩护其左翼,被赋予最重的任务:承受奥地利的攻击主力然后反击。如果攻击主力从北边越过萨瓦河而来,第二集团军要击其右翼。如果从西边越过德里纳河而来,则第二集团军要插入其左翼。第三集团军要加入反击,或如果波蒂奥雷克的第六集团军比预期早到的话,要顶住第六集团军。塞尔维亚第一集团军(驻在阿兰杰洛瓦茨的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要充当总预备队,用于抵抗任何进犯的奥军。

波蒂奥雷克于八月十二日开战,或者说试图于此日开战。由于缺乏架桥设备,当利博里乌斯·法兰克(Loborius Frank)将军的第五集团军分成数股兵力缓慢抵达宽阔、湍急的德里纳河时,不得不停下脚步。时值盛夏,天气热得让人昏昏沉沉。大部分士兵是后备军人,口渴,带着超过身体负荷的二十七公斤装备,其中许多东西(刷子、鞋油、歌本)是累赘。这个地区不利于战术开展:多湿地,靠塞尔维亚那一侧河岸高耸,森林、灌木林、玉米田密集。奥匈帝国第三十六师某旅派半数的营搭小船渡过德里纳河,以建立还堪用的桥头堡,但每艘小船都遭到河岸上塞尔维亚正规军与游击队员开火痛击,死伤惨重。但仍有几个奥地利连渡到东岸,甚至部署了一支团属军乐队。在塞尔维亚的火炮和机枪从附近树林和一直绵延到水边的玉米田开火,猛轰奥匈帝国部队时,这支乐队演奏《欧根亲王进行曲》以提振士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