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错与愚蠢之间(第3/12页)

即使是屈居末座的奥地利兵力,若要为其配备武器,也得花上庞大资金。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欧洲军事领域,火炮已大幅升级。新的钢材浇铸技术、凿刻来复线技术,使加农炮和榴弹炮能把炮弹投得更远更准。美国内战期间火炮的最大射程是两千码,这时,标准火炮(例如英国的十八磅炮)能把炮弹射到七千码外。由于有弹簧和液压制退复进系统来吸收炮的后坐力,使炮于射击后固定在原位以供下次发射,所以这些火炮的射速也变快。法国著名的七十五毫米加农炮每分钟能发射十五至三十发瞄准目标的炮弹或榴霰弹。化学高爆炸药,例如三硝基甲苯(TNT),取代一八六〇年代的旧黑色火药炮弹,且杀伤力惊人。这些炮弹配上较好的引信,以炮弹碎片、弹丸、震波杀死大量人员。

较轻型武器在此前几十年里也得到大幅改良。用弹盒供弹的连发枪,每分钟发射十二发子弹,使战场变成枪林弹雨,迫使所有步枪手都成为奥地利陆军手册所说的“走动的军火库”,时时吃力背着装有两百颗子弹的粗帆布背包。然后,一八八〇年代出现靠气压装置自动装填子弹的机枪,每分钟能射出六百发子弹,它们使军队火力倍增。单单一支六人机枪队,就能发出等于一个师的步枪火力,每个营配两挺机枪,每个师十二个营,火力惊人。

对这些新式急射武器(步枪、机枪、野战炮)投资的同时,也需要在补给勤务上投入前所未见的庞大资金。一八一三年莱比锡的普鲁士滑膛枪兵,打一场仗平均发射二十发子弹;日俄战争时,步兵通常发射两百发或更多发。士兵最多只能随身携带两百发子弹,而在激战时两百发子弹十五分钟内就会打完,因此陆军需要扩大补给勤务。可为每名士兵补给三百发子弹的营、连弹药车,得推进到射击前线的部队,以维持杀敌火力。[12]每个步兵师都得带着一百二十辆这些弹药车投入战场,以便有额外的六十万发步枪弹和五万发机枪弹可供使用。

射速和步枪一样快的新式急射火炮,带来同样的成本负担和后勤难题。十九世纪的战时,军队一周所产炮弹只有七千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每天的炮弹产量则得达到那一数目的十倍,乃至二十倍之多。原因不难理解:一八一三年时莱比锡的一门普鲁士加农炮,每天平均发射六十一发炮弹,但一九〇五年时,沈阳的一门俄国加农炮每天发射五百零四发炮弹,促使法国人于一九一四年时配予每门火炮六百发炮弹。若把这些炮弹全运到前线,火炮会被层层堆栈的板条箱淹没,因此,每个炮兵连(制式的野战炮兵团编制有十四个炮兵连,每个连配六门火炮),需要十二辆弹药车,其中六辆密集布设在火炮周边,另外六辆则跟在部队后面,厕身于越拉越长、俨然要将二十世纪陆军吞没的辎重队里。[13]弹药车也不是现代军队唯一的新式随行装备;新火炮摧枯拉朽的威力,迫使师级部队添备更多车辆来运载反制器物,包括沙包(每个师七千袋)、木头、梯子、铲。[14]

要与这些令人胆寒的新武器抗衡,向来没有远虑的奥匈帝国得淘汰、更换其已过时的装备(来自一八七〇年代的黑色火药步枪和青铜炮),得耗费巨资买进更多一切必要的装备。维也纳还得更新其铁路、公路,以便将部队更快运到前线。在奥地利所打的最近一场大战中(一八六六),动员规模相对较小的陆军,都花上折磨人的五十五天。[15]而针对下一场战争,德国打算以仅仅四十二天时间,完成从动员、部署军队到消灭英法军队,再将其陆军全部移到东边以击败俄国这整个计划。德国人希望奥地利的行动和其一样迅速利落。

凡是身形庞然、所费不赀的东西,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都敬而远之。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雀跃于所有新发明的东西(“拿破仑绝认不出这个有着铁路、公路、电报、电话、汽车、热气球、罐头食品的世界”),弗朗茨·约瑟夫却对这些东西厌恶至极。一九〇六年军事演习时,有辆还在试验阶段的装甲车轰轰驶过弗朗茨·约瑟夫的住所旁,惹得这位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皇帝老大不高兴,严正表示“这种东西绝不会有军事用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