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发起冬季攻势(第2/4页)

这或许是他迈出的第一步错误,吕布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守住濮阳,由张邈从后面对曹军实施包抄,那将是一场混战,结果如何,很难料定。从兵法上讲,守和撤都蕴含着战机,但该守的时候撤了,或者该撤的时候还继续坚守,都是大忌。

吕布要撤出濮阳是有机会的,他可以在当年夏天撤往济阴国、陈留郡一带与张邈会合,巩固出一块根据地来与曹操对峙,现在敌人围上来再撤,那不是战略转移,而是溃败。作为一支败军,往哪里撤就不由你挑了,对手不会让你轻松前往最想去的地方,有了第一步错误,就会有第二步,也会有第三步。

吕布由濮阳撤出,退到济阴郡的乘氏县一带,这就是吕布的第二步错误。

因为这里靠近巨野泽,那时候这里是一处面积数千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周围河网纵横,吕布擅长的骑兵突袭战术在此根本无法施展。而吕布在当地没有群众基础,乘氏当地人李进倾向于曹操,他指挥一支类似于民团的武装居然将吕布击败,吕布退到山阳郡。

这成了吕布的第三步错误,吕布此时进军的方向仍然应选择陈留郡,山阳郡境内多山,泗水、济水等河流又在其间流过,擅长骑兵野战的吕布应该尽可能向平原地区转进。陈留郡辖区内地势平坦,面积广阔,曹军在这里很少活动,这里目前还在张邈的控制之中。吕布不往西进,而选择向东,离友军越来越远。

吕布难道不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吗?他当然是明白的,但他没办法,路是曹操给他定的,他决定不了。济阴郡太守名叫吴资,其人情况不详,但他不是吕布的人就是张邈的人,他守在济阴郡的治所定陶。吕布乘氏失利后即使不去陈留郡与张邈会合,至少也应该继续向定陶进军,而不应该去山阳郡。

曹军的战略似乎更为明确,他们很快打到定陶城下,吴资奋力还击,曹军攻城不利。这时,已进入到山阳郡的吕布似乎才明白过来,向定陶回援。近年来曹操跟黑山军、袁术以及陶谦交战,多次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次,面对向定陶增援的吕布,曹操故技重演,先置定陶于不攻,以坚定吕布驰援的决定,然后在吕布进军的路上设下埋伏,吕布钻进了曹军的埋伏圈,大败,曹军回过手来一举攻克定陶。

定陶战役后,曹军继续扩大战果。

曹操命令曹仁、曹洪、夏侯渊、于禁以及典韦等人分别率兵,去平定兖州刺史部的各郡县,这些郡县原来都是支持张邈、吕布的,但他们更务实,看到张邈、吕布打不过曹操,于是很快转向,只要有不愿意归服曹操的,都被曹仁等人消灭了。

山阳郡最北面的巨野县是一个重要据点,已投奔曹操的李乾是巨野人,曹操之前派他回老家安抚民众,吕布抢先一步派薛兰、李封占领了巨野。薛兰、李封把李乾打败并抓了起来,他们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于是被杀。曹操进攻巨野,把薛、李二人击破,全部斩杀,曹操收集李乾的旧部,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继续率领。不多久,李整也死了,曹操又让李乾的侄子李典统领这支部队,提拔他当中郎将。

李典字曼成,少时好学,曾拜名师读《春秋左氏传》,是曹军高级将领中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这支由山阳郡人为主组成的军队以后发展到数千人,一直由李典率领,立下不少战功。

在发动巨野战役期间,曹操估计吕布还会来救,于是又演了一回围城打援战法,在吕布进军的路上设伏,又将吕布击破,至此吕布完成了他的“错误三‘步’曲”,实现了四连败。

吕布现在终于明白了,照这样打下去根本不行,他这才想起来要与张邈联合行动,他派陈宫前往陈留郡,向张邈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