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说人坏话孔子挨骂(第3/6页)

这又是哪个多嘴的把孔丘的话给说出去了?

看来,缺心眼的不止孔丘,还有不知道哪个弟子。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听说啊,如果一个人比别人强,那就把别人当朋友;如果一个人不如别人,那就把别人当老师。现在我随便议论晏婴先生,晏婴先生批评得对,确实批评得对,晏婴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麻烦您替我向晏老师赔罪,我错了。”孔子又认错了。

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这是孔子的优点。

晏婴的家臣撇了撇嘴,走了。

恭恭敬敬送走了晏婴的家臣,孔丘师徒回到了住处。

“老师,晏婴也太盛气凌人了。”有学生又在为老师打抱不平。

孔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说要不是上次你们替我不平,我怎么会又犯一次错误呢?还让我犯错误啊?

“胡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人家晏婴先生造福这么多人,人家到处吹嘘了吗?人家弥补了三个国君的不足,人家居功自傲了吗?没有啊,晏婴,那就是君子的典范啊,今后谁要再说他的坏话,我跟谁急。”孔子大声说道,从此之后,做梦也不会再说晏婴的坏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觉得事情差不多也算过去了,决定要咨询晏婴的意见,准备给孔子一块封邑,就把他留下来当晏婴的助手,共同管理齐国。

“不行,这人不能用。”晏婴强烈反对。

“为什么?”

“孔丘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不能教导百姓;喜欢礼乐,却不懂得治理国家;嘴上夸夸其谈,行动力很差,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提倡厚葬,提倡长年守孝,劳民伤财,重死人不顾活人;治理国家,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儒家那点精力都花在面子上了,穿衣戴帽讲究得不得了,用他教育学生那套东西教育百姓,那怎么行?周朝越来越衰弱,可是乱七八糟的礼节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多。如今孔丘的这一套就是这样,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和歌舞,哗众取宠。看上去很博学,实际上都是些没用的垃圾;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他们那一伙人,他们的学说在鲁国都没人稀罕,他们挣的那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只知道搞些邪术来迷惑国君,用声乐来愚弄人民。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百姓,他们的治国理念狗屁不通。如果用他,齐国就要跟鲁国一样衰落了。”晏婴说得很激动,把孔丘的学说贬得一无是处。

齐景公点点头,晏婴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齐景公决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说。

此后,孔丘又托关系见过齐景公两次,齐景公每次都很热情,可是,绝口不提请孔丘留下来担任个什么职务,也绝口不提给他封邑的事情。同时,齐景公还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对礼乐感兴趣,一旦谈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他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

时间不长,孔丘看出来齐景公的意思,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晏婴的态度。

“唉,走吧,回鲁国吧。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走吧。”孔丘对齐国绝望了,带着弟子们南下回国了。

尽管与晏婴没有见过面,孔丘对晏婴始终心怀敬畏。

【春秋宝剑】

孔子走后不久,又有人来见齐景公,并向他献上一把宝剑。宝剑看上去不错,因此齐景公派人去请晏婴来一同鉴赏。

“这把剑怎样?”齐景公问晏婴。

“是一把好剑。”晏婴拿起宝剑,翻来覆去看了一遍说。

“算是天下名剑吗?”

“这虽然是一把好剑,可是与天下名剑相比,就太小儿科了。”晏婴答道。

“那什么剑才是天下名剑?”

“主公听说过巨阙和干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