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第2/7页)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郎,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周朝元勋】

传说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个儿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纣王所害。老二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老三姬鲜,老四姬旦。在所有儿子中,姬发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贤能的。而姬旦最孝顺最友爱,在所有人中鹤立鸡群。《史记》如此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姜太公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是老师又是义父,实际上还是岳父。而“周公为辅”,翻译过来,周公就是总理了。弟弟当中,类似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铎、卫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干的,跟着四哥辅佐二哥。

那时候,姜太公老爷子岁数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周公带着弟兄们干。武王十一年,周军进军牧野,会战商纣军队,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气。之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一举击溃商军主力。

周军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纣王跳楼自杀,武王亲自砍了纣王的头。之后,前往神庙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时候没有三军,但是仪仗队是有的。我们想象一下,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庙,左边周公手持大钺(音越),右边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保护武王。什么是钺?就是斧头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来做礼仪用。

前文说了,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国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带。不过,周公没有去,留下来继续担任中央政府总理。

【平定叛乱】

周朝灭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当时天下远远没有平定,于是大家都很惊慌。这个时候,周公写了祷词来向祖先祈祷,请求神明允许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后将祷词放在祖庙的金滕匮里,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漏。

但是,武王还是在不久后逝世了。从科学的角度说,祷告是没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发出请求,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谁也不敢去胡说八道。

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时候只有十三岁,换了太平年代,没问题,就算还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十三岁显然无法驾驭那样的世界。没错,郑庄公十三岁能忍,可是,成王那个年代,靠忍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气地,或者说义不容辞地继续留下来,继续当总理。而且,他不止当总理,他还当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来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当了摄政,很多人不满、嫉妒、不服。事实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谓的学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断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这里,顺便向这些所谓的学者表示鄙视,骗稿费骗职称也该选择一种稍微有点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坟过日子是要遭天谴的。

老三管叔鲜是最红眼的,大概他以为兄终弟及也该轮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与周公有多大差距,为什么周公能做总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样,管叔煽动了弟弟蔡叔度准备谋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联手,这直接就等于把自己定位为叛乱了。

在叛乱之前,管叔鲜还是先采取了舆论攻势,在民间广泛传播“周公要篡位”的谣言。谣言说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们也开始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