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第4/4页)

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祭嘛,各为其主嘛。”

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孙阏。而在杀死公孙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数满于十,就是说十月份是个好日子。

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

“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譬如鲁国和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