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荡的年月(第4/6页)

海都夺取阿力麻里并非孤立的事件。同一时期,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在中亚许多地方发生冲突。拉施都丁说:“由于察合台的兀鲁思与海都之地相接,有些地方为海都所占,八剌曾数度与海都作战。”此段中,“有些地方为海都所占”一句,波斯文原文作ba’zīqāidūbidast furūgirifta。(注:波斯文原文见《史集》卡里米波斯文刊本,第537页。)《史集》俄译者认为bazī与qāidū之间存在“耶扎菲结构”,译为“海都的一些”,把b‘azīqāidū合在一起看作宾语,而主语则是上句中出现的八剌,全句译作:“[八剌]夺取了海都的一部分领地”。(注:《史集》俄译本,第2卷,第91页;汉译本,第164页。)笔者认为ba‘zī“一些”与qāidū“海都”之间没有“耶扎菲结构”,ba‘zī是宾语,qāidū是主语,故译之如上。(注:波义耳也是这样译的,见《史集》英译本,第2卷,第139—140页。)

海都所占据的,除了汉文史料提到的阿力麻里之外,尚有其他地方,这在《瓦撒夫史》中记载得最为清楚。作者说海都占据了“从塔剌思、肯切克、讹打剌、可失哈儿和阿母河那边地区的整个地带”。(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3页;德译本,第127页。)作者接着又说:“当海都利用事端变化(按,据上下文,似指阿鲁忽死后,察合台汗国内乱),抱着寻找合罕军队的目的,从塔剌思的肯切克出动时……”(注:同上书,波斯文,第135页;德译本,第128页。)从上述瓦撒夫提到的一连串地名看,海都占据了从亦列河直至忽阐河的地盘,即亦列水、碎叶水和塔剌思河流域这一片中亚最为肥美的草原,由此发迹起来。

八剌即位后,短期内即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并开始努力收复被海都夺去的土地,在阿母河以北地区和忽阐河以东草原出现了以元廷为后盾的察合台汗国,与受到朮赤兀鲁思支持的窝阔台汗国两大势力对峙的局面,导致双方诉诸武力。海都在忽阐河畔的会战中受挫,后得新即位的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援助,举兵再战,大败八剌,迫使他向西溃逃,退入阿母河以北地区。(注:参见拙文《至元初年的察合台汗国》,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9辑,1985年。)海都控制了忽阐河以东草原,八剌则困居阿母河以北地区。

1269年,八剌东行至海都控制下的塔剌思河流域,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三方诸王聚会于塔剌思和肯切克(Kenjek)草原(注:《史集·阿八哈传》,卡尔扬刊本,第12页;《史集》汉译本,第3卷,第110页。瓦撒夫的记载不同,他说三方会聚于撒麻耳干以北的哈忒旺(Katwan)草原,而会议举行于回历665年(1267),同时他把此后发生的八剌入侵伊利汗国之事,也提前了两年,系于1268—1269年。),这是一次没有大汗参加,也没有经过大汗同意的西北诸王瓜分阿母河以北地区的忽里台大会。在谈判中海都成功地迫使八剌让出阿母河以北三分之一地区的权益。

《木阴历史选》中提到的八剌在离塔剌思不远的忽阑八什(Qulan-bašï)之地的活动,大约也是这一时期的事。木阴说:“据说在严冬的时候,他(指八剌)乘骑经过一个叫忽阑八什(Qulan-bašï)的地方,这里是整个图兰(Turan)之地最冷的地方。有一次,严冬束缚了他的脚,他情不自禁地从马上跌下来。此后他才恢复了知觉,亲手用棍子打了冻僵的脚。他说:‘这脚为什么因寒冷而对抗扎撒耽搁不前?’”(注:见欧班夫人校勘本,第105页。)“忽阑八什”之地,志费尼书中曾数见,但拼法不固定。一次作者说:“在别纳客惕河,诸王子团聚在父王(成吉思汗)身边,召开一次忽里台大会。然后,他们由此启程,直抵忽阑八什,朮赤从另一方赶到,与其父会师。”另一次,志费尼说:“长子朮赤曾到忽阑八什去见成吉思汗,并从那里归去,这时大限已到。”还有一次,志费尼在叙述镇守呼罗珊的大臣阿儿浑东行朝见蒙哥时,“行人抵达塔剌思,得到蒙哥合罕即位的喜讯。他加快步伐,尽管大雪使行动不便,阻止前进,他却毫不理睬。他抵达忽阑八什境内,大雪填平沟谷山丘,封锁道路。填满大路的雪深逾一马。”(注:《世界征服者史》,第164、314、613页。)阿儿浑所遇的情况与八剌颇为类似。忽阑八什山口位于阿雷思和塔剌思之间。其名在突厥语中义为“野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