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西征之前的忽阐河以东草原(第4/4页)

这支商队沿原路到达赛蓝,再沿阿雷思河(Arys)向下游行进,来到阿雷思河与忽阐河汇流处的花剌子模边城讹打剌城(Otrar)经商。讹打剌是10—13世纪忽阐河中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从中国内地前往也的里河下游、斡罗思以至欧洲,必经此地。但他们为当地花剌子模守将所杀。

这位花剌子模守将《元史·太祖纪》称为“哈只儿·只阐秃”,《世界征服者传》称之为“亦难赤”(Ïnalčïq),据称他是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的母后忒里蹇哈屯(Terken Khatun)的族人。(注:我国学者多将摩诃末沙的母后的名字音译作“秃儿罕”。笔者认为,这个名字的正确音译应为“忒里蹇”,即《辽史》中对皇后的称呼。参见拙文《9—12世纪民族迁移浪潮中的一些突厥、达旦部落》,载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2—13辑,1989—1990;见此文第10节《忒俚蹇哈屯及与此称号有关之诸问题》,第91—93页。)忒里蹇哈屯是咽面部(Yemek)中的伯岳吾族(Baya’ut)人。这是一支钦察化的蒙古人。亦难赤曾受封为Ghayïr汗。由此判断,《元史·太祖纪》中的“哈只儿”,是他的封号Ghayïr的突厥语钦察方言读法Ghajïr的音译,而“只阑秃”,则是“亦难赤”(Ïnalčïq)这个字的钦察方言读法Jïnalčuq的汉语西北方言音译,这些都是他的封号和官称。摩诃末的父亲铁失沙在下诏给哈只儿时,曾称他为自己的“法儿簪得”(farzand,波斯语“孩子”)。他的突厥语名称为牙罕·脱黑迪(Yaγan Tuqdï,此言“象生”),而伊斯兰教教名则为塔只丁。(注:参见《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2册,第84页注3。“法儿簪得”,见于:《回回馆杂字·人物门》(第152词),旁注汉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