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德南海志》中的“东洋”(第2/2页)

次说“大东洋”。大东洋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中最强国为单重布罗,即《诸蕃志》中的丹重布罗,陈连庆认为此乃爪哇人对加里曼丹的称呼Tanjongpura的元代音译。查马来语tanjung意为岬、角,pura指巴厘教寺院。(注:《印尼语—英语辞典》(Kamus Indonesia-Inggris),雅加达,1990年,第552、441页。)今加里曼丹岛东部仍有不少地名由tanjung构成,如Tanjunhulu,Tanjung Buaya,Tanjungredeb,Tanjungbatu等。

在单重布罗所管辖的下列诸地:论杜、三哑思、沙啰沟、塔不辛地、沙棚沟、涂离、遍奴忻、勿里心、王琶华、都芦辛、罗愇、西夷涂、质黎、故梅、讫丁银、呼芦漫头、琶设、故提、频底贤、孟嘉失、乌潭麻、苏华公、文鲁古、盟崖、盘檀中,陈连庆择其可识者勘同如下:罗愇,当系单重布罗西侧之港口;呼芦漫头,即《诸蕃志》中之呼卢曼头,今加里曼丹西南近海中卡里马塔群岛之古译。故提,即今加里曼丹东南部拉乌特岛(Laut)北部哥打巴鲁(Kotabaru)一带。孟嘉失,即今印尼苏拉威西岛南端之望加锡之古译。苏华公,即《诸蕃志》中之沙华公,今加里曼丹岛东南之塞布库岛(Sebuku)之古译。文鲁古,即《诸蕃志》之忽努孤,今印尼之马鲁古(Maluku)群岛之古译。盘檀,即今印尼马鲁古群岛以南之班达(Banda)群岛之元代音译。

陈连庆的上述地名的考证应基本可信。由此观之,大东洋的第一部分乃指今加里曼丹岛南部、苏拉威西海以南至班达海之间海域。以海路观之,这一带诸番国多从今苏拉威西岛两侧的望加锡海峡、马鲁古海峡北上,进入苏拉威西海,再越苏禄海和巴拉望海峡,进入南海西侧,由此北上,经吕宋列岛抵台湾,再东行越台湾海峡,在我国大陆登岸。总之,“大东洋”的这一部分的居民系经加里曼丹岛东部海路与我国交往。

再说大东洋的第二部分。此部分最强国为阇婆国,即爪哇。其辖下诸地孙条、陀杂、白花湾、淡墨、熙宁、啰心、重伽芦、不直干、陀达、蒲盘、布提、不者啰干、打工、琶离、故鸾、火山、地漫中,陈连庆择可识者作如下勘同:孙条,《诸蕃志》作孙他或新拖,爪哇岛西部,今译作巽他。熙宁,今译作谏义里(Kediri),位于今印尼东爪哇省苏腊巴亚(Surabaya,泗水)西南。重伽芦,即《诸蕃志》、《元史》中之戎牙路,位于今泗水。不直干,即《元史》中之八节涧,当为泗水之南之Bekechak河口。不者啰干,即今北爪哇之北加浪岸(Pekalongan)。琶离,即今爪哇以东之巴厘岛(Bali)。地漫,《诸蕃志》译作底门,今帝汶。

陈连庆的上述考证应亦基本可信。由上观之,大东洋的第二部分以爪哇岛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帝汶。从航线的观点看,这—带诸番国应从爪哇岛北岸、经巽他海峡北上,沿加里曼丹北岸东行,经巴拉望群岛、吕宋诸岛、台湾抵中国大陆。总之,大东洋这一部分地区的居民系经加里曼丹岛西部、北部、沿南海西侧北上与中国联系。

由上叙述可知,《大德南海志》提到的“东洋”主要指从台湾南下航行所经诸地:菲律宾诸岛、加里曼丹岛,加里曼丹岛以南、爪哇岛以东之西太平洋海域。其中之“小东洋”主要指今菲律宾诸岛和加里曼丹岛,由佛坭国(即孛泥,今文莱)管领。而“大东洋”主要指加里曼丹岛以南直至今澳洲之海域。“大东洋”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包括今印尼马鲁古群岛、班达群岛以东诸地,西部主要是今印尼爪哇、巴厘诸岛。

逆而言之,东洋诸番从我国大陆归回的航线(或我国海舶前往“东洋”的航线)是:先横渡今台湾海峡至流求(今台湾),以西太平洋岛弧的南部诸岛为导航的标志物,所以可形象地称此航线为“岛屿航线”。此航线先入“小东洋”:南下经吕宋诸岛、巴拉望群岛抵加里曼丹岛。此岛以南为“大东洋”。从“小东洋”进入“大东洋”有两条航线,一是从加里曼丹岛西部沿海进入“大东洋”的西南部,指今爪哇海和巴厘海。二是从加里曼丹岛与今菲律宾的巴拉望群岛之间的海峡穿过,进入苏禄海,再沿加里曼丹岛东部沿海南下,此即“大东洋”的东北部,即今之苏拉威西海、马鲁古海、班达海和佛罗勒斯海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