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土生海外地名(第2/5页)

唐人的“西南海”概念在宋代继续沿用。周去非提到过“西南海上波斯国”。(注:《岭外代答》卷3;《诸蕃志》卷上录此段。)赵汝适在谈及“昆仑层期国”(即今东非坦桑尼亚之桑给巴尔岛)时说,此国“在西南海上”。(注:《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蒙古国时宪宗蒙哥遣使西域宗王旭烈兀,汉人刘郁在行。他曾记载到波斯的“失罗子国”(即今之伊朗设拉子城),说“其西南海”中出珠。(注:刘郁:《西使记》,中华书局标点本。)所有这些“西南海”均与唐时一样,指北印度洋诸海。显然史籍中的这些“南海”、“西南海”的概念都是在中国产生的,是中国舟师独立命名的,其地理坐标中心均在中国。

五代、宋是中国海外地理学飞跃发展的时代。周去非除了借用穆斯林科学中的以西亚为中心地理命名体系,使用“东大食海”和“西大食海”以表示西北印度洋和地中海,并沿用唐代产生的“西南海”以重复表示北印度洋以外,还提到了一系列新地理名称,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不同的水域。例如用“东大洋海”的名称指今印尼爪哇以东的大洋,即西太平洋;用“南大洋海”的概念表示三佛齐以南的大洋,即今之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水域。今孟加拉湾,在宋代则被称为“细兰海”,得名于“细兰国”,即今之斯里兰卡。而元代以后,又进一步把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与斯里兰卡之间的南孟加拉湾称为“喃巫哩洋”。这些都是前代未闻之事。

(二)东洋与西洋

五代、宋时航海地理学的另一个重大进步是产生了“东洋”和“西洋”的观念。明代张燮所著《东西洋考》“文莱”条中提到,文莱为“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这一记载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东洋”与“西洋”的地理划分的依据。“东洋”与“西洋”的地理范围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给研究者们增加了许多困难,但单从地名考订上下功夫,很难解释清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先从理清明以前史料中有关东洋与西洋的记载着手。

“西洋”的名称初见于五代。据《西山杂志》记载,泉州蒲氏家族成员蒲有良五代时“之占城,司西洋转运使”,宋末其族人蒲甲又“司占城西洋之转运使”。(注:蔡永蒹:《西山杂志》卷一,蒲厝条,抄本,福建晋江县图书馆藏;此据庄为矶:《泉州宋船为蒲家私船考》,载《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见第347页。)足见“西洋”的地理概念在宋代一直为人所沿用。

古代中国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开封。开封犹太寺院中曾有四通碑文,其中最早的镌刻于明弘治二年。碑文中说,开封的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于宋”,宋帝下旨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他们于是在开封定居下来。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来到宋朝,说明宋代“西洋”的概念已使用很广。

除了“西洋”之外,宋元时代还有“小西洋”的地理概念。这个名称见于元人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志》文说,“单马令国管小西洋:日啰亭、达剌希、崧古啰、凌牙苏家、沙里、佛啰安、吉兰丹、晏头、丁伽芦、迫嘉、朋亨、口兰丹”;“三佛齐国管小西洋:龙牙山、龙牙门、便塾、榄邦、棚加、不理东、监篦、哑鲁、亭停、不剌、无思忻、深没陀罗、南无里、不斯麻、细兰、没里琶都、宾撮”诸地。所谓“小西洋”很近于《西山杂志》所提到的五代、宋时泉州蒲氏家族所经营的“占城西洋转运使”中所提到的“西洋”,大体上指今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略小于明代《东西洋考》中的“西洋”。提到“小西洋”的《大德南海志》成书上距宋亡不过20余年光景,所以“小西洋”很可能也是宋时遗留下来的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