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从前,在颛顼帝时代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在周代,程伯休甫便是重、黎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代失去了世掌天地的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周襄王在位期间,司马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到了秦国,不久司马氏一族迁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开周朝去到晋国以后,族人便分散了。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也有些留在秦国。在卫国的一支,名司马喜的做过中山国的丞相。在赵国的一支,因传授有关剑术的理论名声显扬,蒯聩便是这一支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经和张仪争论,秦惠王就派遣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终于攻下了蜀地,随后就镇守蜀地。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奉事秦武安君白起。这时少梁已经改名叫夏阳。司马靳和武安君活埋长平战役中投降了的赵军数十万,回到秦国,靳和白起都被秦王下令自杀在杜邮,安葬在华池。司马靳的孙子名叫司马昌,昌是秦朝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在秦始皇的时期,蒯聩的玄孙司马卬,曾经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称王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汉王刘邦领兵攻打楚国,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司马卬原有的封地殷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长安商业区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他们死后,都安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师从唐都学习天文,从杨何学习《易》,又从黄先生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曾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做过官。他忧虑当时学者不能通晓各家学说的要义,而所学又混乱、矛盾,于是专论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目标一致,而谋虑却有多种;要达到的目标相同,而所通过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都是想使天下太平的学派。只是所信从的理论有分歧,有考虑得周到与不周到罢了。我曾经私下分析阴阳家的方术,发现它注重吉祥还是不吉祥的预兆,忌讳的事物太多,使人受到拘束而畏惧的事情很多;但它主张顺着四季的秩序去行事,却是不可丢失的。儒家的学说广博,但缺乏治理天下的纲要,用力多而功效少,因此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事很难完全照办。但是儒家制定君、臣、父、子彼此相处的礼仪,区分夫妇、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更改的。墨家过于俭省,难以遵守。所以他们主张的事,不能完全实行;但是他们加强实业,励行节约的主张,是不可以废弃的。法家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严酷而少给臣民恩惠,但是他们正定君臣上下的名分等级,是不能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束于名而容易失去对事物真象的认识,但是他们辨证名、实关系的观点,却不能不认真考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无形的“道”,让万物丰富充足。道家的学术,是依据阴阳家顺守四时秩序的学说,采纳儒家、墨家的长处,提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势的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风俗,应用于人事,没有不适宜的。意旨简明,容易掌握,用力少而收到的功效多。儒家就不同了:他们认为君主应该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提倡,臣下就附和;君主在前面走,臣下就该紧紧跟随。这样一来,那么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很安逸。再说大道的要旨是:舍去雄健和贪欲,不玩弄聪明和智慧,他们将这些放弃而使用智术求治。一个人的精神使用过度就会衰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惫。如果精神和身体时常不得安宁,却想生命与天地共长久,这是没有听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