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老子说:“天下大治达到极致的时候,邻近的国家遥遥相望,鸡狗的鸣吠声隐约相闻,人民各自认为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认为自家的服饰最漂亮,安于乡里的习俗,乐于自己的行业,直至年老死亡也不相互往来。”如果把这些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当代要堵塞人民的耳目,那就几乎是无法实行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了。至于像《诗》《书》所记述的虞、夏以来的情况,则是耳目要极尽音乐、女色的美好,嘴巴要尝尽各种肉食美味,安身在放荡淫乐之中,心里夸耀着权势的荣华。用这种恶俗去侵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美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地劝说开导,终究不能使他们感化。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教诲他们,又其次是整顿他们的行为,最下等的方法是和他们相争。

崤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树、苎麻、旄牛、玉石;崤山以东多有鱼、盐、漆、蚕丝、音乐、美女;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玑、兽牙、皮革;龙门直到碣石以北地区多有马、牛、羊、毛毡、皮裘、兽畜的筋和角;铜、铁则是在方圆千里之内,山中往往均有出产,矿点星罗棋布。这是各地物产的大致情况。这些物产都是朝廷百姓喜好的东西,是民间习用的被服、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所以要依靠农民生产粮食,依靠掌管山林水泽开发的虞人输出物品,依靠工匠制成器物,依靠商人流通货物。这些难道有官府的政令教化来调发征召才约期相会的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求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某物价格低贱时就到别处求得高价售出,价格昂贵时就到外地求得低价购进。人们各自努力从事自己的本业,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作快乐,就像水流趋向低处,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征召便会自动前来,不用强求民众就会把各种物品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与“道”相符合,而且是“自然”的验证吗?

《周书》说:“农民不生产就会使其粮食贫乏,工匠不生产就会使其器物缺乏,商人不贸易就会使粮食、器物、财富等三宝隔绝不通,虞人不生产就会使财物匮竭缺少。财物匮竭缺少那么山林水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广大就富饶,本源狭小就贫困。本源广大对上就会使国家富强,对下就会使家庭富足。贫穷或者富足的方法,没有谁能够夺取它或给予它,但是聪明的人富裕有余,笨拙的人贫穷不足。从前太公望受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盐碱,人民稀少,当时太公望鼓励营丘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至极的高度,又流通了渔产品和海盐的贸易,于是百姓和财物归向了齐国,就像绳索相接,连续不断地前来,就像车辐集聚在车毂似的,从四方八面汇拢到那里。所以齐国能用帽子、束带、衣服、鞋履供应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诸侯们都端正好衣服,恭恭敬敬地前往齐国朝拜。后来齐国中道衰落,管子重新修治了太公望的政策,设置了管理钱币的九个部门,齐桓公因此称霸,九次会合诸侯,一度匡正天下;而管子也有了三归台,地位虽在陪臣,但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由于这样,齐国的富强延至到了威王、宣王的时代。

所以说:“仓廪充实从而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从而知晓荣辱。”礼节从富有中产生,而在贫穷时废弃。所以君子富有,就爱好施行自己的仁德;小人富足,就会乐于发挥自己的余力。水深了鱼就会生活其中,山高了野兽就会前往那里,人富了仁义就会附益于他。富人得势更加显赫,失势后门客就无所依附,因此不高兴。这种情况在夷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严重。民间谚语说:“家有千金的子弟,不会在街市受刑处死。”这并非是空话。所以说:“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那些拥有千辆战车的君王,封有万户食邑的列侯,享有百家供奉的君子,尚且担忧自己会贫困,何况编入户籍的普通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