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纪时喜欢刑名这种学问,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举荐他。恰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前来探病,说:“公叔的病如果有意外,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然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隔离旁人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惠王答应了就离开。公叔座召见公孙鞅,抱歉地说:“刚才大王询问我能够担任相国的人,我说到你,但看大王的脸色不会同意我,我才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就对大王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得赶快离开了,不然将被擒获。”公孙鞅说:“大王他不能用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用您的话杀掉我呢?”公孙鞅始终不离开。魏惠王离开之后,就对左右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可悲啊,他要让我把国事委托给公孙鞅,难道不荒谬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物色贤人,准备重振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接见卫鞅以后,交谈事情很久,秦孝公却时时打瞌睡,不听他的。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对景监发怒说:“您的客人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哪里值得任用呢?”景监因此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但他的思想是不能启发、觉悟的。”五天后,景监又请求秦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又进见秦孝公,谈得更多,可是还不能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三王之道劝说秦孝公,但未被采纳。请他再召见我。”卫鞅又进见秦孝公,秦孝公认为他说得好,却没有采纳。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可以跟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五霸之道劝说秦孝公,看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我知道该说什么了。”卫鞅又进见秦孝公。秦孝公跟他交谈,不知不觉地把膝盖挪动到座席前头了。交谈了几天却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特别高兴啊!”卫鞅说:“我用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劝他跟三代相比,但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的时候就扬名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乃至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因此我用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说服国君,国君对此特别高兴罢了。但也难以跟殷、周比较德行了。”

秦孝公已经任用卫鞅,卫鞅想要变革法度,但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名;事业迟疑不定,就不会成功。况且有比人高明的行为的,本来就受到世人的非难;具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受人厌恶。愚蠢的人对既成的事实还不明白,聪明的人在事先就能看到苗头。老百姓不能够在事前跟他们讨论,只能够在事情成功之后跟他们享乐。讲究高尚德行的人不迎合习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跟众人商量。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效法旧的法规;只要能够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秦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易民俗来教化人民,聪明的人不变更法规来治理国家。因循民俗而教化,不费力却能成功;沿袭成法来治理国家的,官吏习惯,百姓相安。”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话。一般人习惯旧风俗,学者们沉溺于自己的见闻。因此这两种人做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是能跟他们谈论常法以外的事情的。三代不同礼制却都能成就王业,五霸不同法度却都能成就霸业。聪明的人制订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制,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革法度;没有十倍的功用,不改换器物。效法古制,可以没有过错;遵循旧礼,可以避免偏差。”卫鞅说:“治理天下不是只有一种办法,为了便利于国家,就不能效法古制。因此商汤、周武王不效法古制却都能成就王业,夏桀、殷纣不改易礼制却灭亡了。反对古制的人无可非议,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秦孝公说:“好。”于是任用卫鞅做左庶长,终于确定了变革法度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