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系统的分化

说到民国军阀,不得不提及“北洋”。说北洋是各派军阀之母,一点都不过分。很多派系和军阀个人,都是脱胎于北洋。

北洋的兴起,是清朝在外交上不愿意外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结果。同治初年(1862),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却让外国人去和地方官交涉:一个是南京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任),一个是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后者负责烟台、天津、营口三个口岸的洋务事宜;前者负责上述三个口岸之外的其他口岸的洋务事宜。几年后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划归直隶总督兼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当年恰好是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此后他占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位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陆军,并大力兴办近代事业,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断提高,职权不断扩大,势力远远超过本来地位与之对等的南洋大臣。在李的努力经营下,其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总理衙门办理每一件事几乎都要向他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驻外外交人员更是经常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李已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

李鸿章是清朝内部思想开明的官僚之一,最早萌生了学习西方,训练新式陆军的想法。距离天津六十余里,有个小镇叫新农镇。李鸿章调自己的淮军周盛传所部“盛字营”在镇子上屯垦,凿川引水,经营了近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盛字营北上作战溃败,编制不在,营房还在。新农镇慢慢荒废了。大沽至天津的铁路修通后,新农镇成为其中的一个小站。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中,又有一支淮军开拔来了镇上。这便是长芦盐运使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说来也奇怪,新的队伍入驻后,通过铁路来往的军事和商贸活动与日俱增,小镇迅速恢复繁华并壮大起来,以至于后来人们忘记了“新农镇”的本名,干脆称它“小站”。

“定武军”成立不久,胡燏棻改调卢汉铁路督办,道员袁世凯接手,并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袁世凯亲历甲午战争,对编练新军有迫切的认识。他凭借开明务实的做法、高超的政治手腕,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军事思想,很快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小站新军的许多做法,为之后的中国新军树立了标准。比如,袁世凯能把军队训练成“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朝廷”的私家军队,其中的奥秘就是后辈军阀思索和追捧的法宝。

袁世凯还把握住了清朝末期的历次政治机遇,地位水涨船高,继承了李鸿章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地位,最后还成了清末最大的实权人物。在他掌权期间,编练新军成了清朝的国策。袁世凯把持了编练新军的大权。清朝计划每省编练两个镇(师)的新军,绝大多数省份没有能力编练这么多的新军,练成一个镇的都少,多数只有一个协(旅)。但袁世凯却以小站新军为基础,吸纳其他军队,在直隶编练了六个镇的新军。这批新军是晚清民初数量最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人称北洋新军。徐世昌、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靳云鹏、段芝贵、倪嗣冲、龙济光、张勋、阮忠枢、李纯、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赵倜、陈宧、王占元、陆建章、张怀芝、卢永祥、齐燮元、田文烈、曹锟等人都与北洋新军有关。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曹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占据东北三省。直系在直皖战争中大败皖系,势力勃兴,据有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地盘,其后又陆续扩展到湖北、陕西、江西、热河、察哈尔、绥远和福建等省。奉系与直系联合击败皖系,势力从东三省深入到蒙疆、京津、热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