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株连满门抄斩

刘彻很着急,不知道之后怎么压制住卫青的势力。他宁愿许多军事行动起用别人,也不愿起用卫青重掌军权。卫青很聪明,干脆请病假,之后不怎么上朝了,进一步地韬光养晦。刘彻不怎么放心,在第二年(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以卫青的儿子宜春侯卫伉犯法为名,削去卫伉的爵位。几年后,卫青的另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因为献给朝廷的助祭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够,被汉武帝削去爵位。至此,卫家“一门五侯”事实上只剩下卫青孤零零的一个长平侯了。卫青的“病情”随之越来越重,不怎么过问家门之外的事情。

元封五年(前106),一代名将卫青去世。汉武帝也为卫青举办了风光隆重的葬礼,命人在茂陵东边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给予和霍去病同样的待遇。

卫青死后,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的爵位,但卫家的权势已不能与十多年前相提并论了。但卫家依然是西汉王朝权势最旺的大家族。因为这个家族崛起的另一大支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地位岿然不动。卫家在后宫的地位也是卫家的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卫青的姐夫公孙贺出任了丞相。这就给卫家的权势增添了不少的光芒。

刘据是卫青的外甥。卫青、霍去病死后,刘据就是卫家最重要的权势人物了,更是卫家的大希望。只要刘据登基,卫家的权势起码能继续几十年。汉武帝刘彻二十九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了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据。他格外珍惜刘据,努力将刘据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刘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习认真,能力出众,表现出了接班人的品质。

刘据一天天长大,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刘据的政治行情“看涨”就意味着卫家的政治行情“看涨”。刘彻终生致力于巩固皇权,对于外戚家族与太子的紧密联系打心底里没有好感。所以,他对于是否要传位给刘据,心中有了一丝阴影。

有人说,儿子总比外甥要亲。刘据会向着刘家,不会向着卫家的。汉武帝刘彻也这么想,可他渐渐地发现刘据这个儿子并不怎么向着自己,反而是在许多问题上和自己唱反调。这让做父亲的很恼火。刘彻独尊儒术,他给儿子找的老师都是儒生,教的也是儒家思想,结果认真学习的刘据精通儒家知识,性格仁恕温谨。而刘彻只是表面推崇儒学,内心是将儒家作为统治工具。刘彻真正崇尚的是绝对的权威和强权,儒学有用的时候拿来装点门面,没有用的时候毅然弃之不用。小刘据没能真正体会老父亲的苦心,严格按照儒家理论办事,父子俩在政治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武帝连年用兵、对外征战,运用强权削藩罢侯,征收繁重的赋税。刘据在这些问题上都不赞同父皇的做法。汉武帝慢慢老了,觉得儿子不像自己,更担心儿子没有驾驭天下的能力。

皇后卫子夫看着儿子和丈夫之间的隔阂,心里着急。卫子夫能够做三十八年皇后,除了和卫青一样谨小慎微、恭谨谦和外,还在于她遇事有主见,能够向别人施加影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卫子夫知道卫青的几个儿子不成才,怕他们风头太盛出问题,多次请求丈夫刘彻不要封赏卫青的儿子,以退为进,实际上是保护自己的侄子。现在,卫子夫看到儿子老违背丈夫的意思,就经常劝诫儿子:“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皇的心思,理解父皇的意图,按照父皇的要求去做,不能擅自做主,做一些与父皇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这本是你父皇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皇嘛!”可惜,刘据沉溺于儒家说教太深,对母亲的忠告听不进去。

刘彻对刘据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是对刘据在很多问题上顶撞自己深感不快。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刘据说:“我做的很多事情,你都不赞同。但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安享太平!”可惜刘据“身陷”儒学说教,中毒太深,依然在若干问题上与父皇唱对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