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心病(第2/3页)

在需要防范的各大实力派中,岳飞无疑是重中之重。“岳家军”约占前线军队总额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主要由北方沦陷区的农民组成,是赵构的非嫡系部队。赵构的嫡系部队是原来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军队。

岳飞的战绩越辉煌,“岳家军”声望越高,就越刺激赵构的心病。经历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赵构,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皇位和一个和平的国家,不想再有任何变故了。他迫切想把天下掉下来的馅儿饼合法化。而趁金军遭受惨败之际,见好就收,恰好可以治疗赵构的心病。那么做,既可以解除金军的威胁,又可以遏制前线实力将领的壮大,一举两得。至于宰相秦桧,他赞同赵构,除了没有必胜的信心外,取悦皇帝、巩固相位可能是更大的考虑。

于是,赵构、秦桧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他们知道最不听话的肯定是岳飞,所以先急令听话的张俊、杨沂中等部从淮河撤军,接着命令韩世忠、刘锜等军撤回,使岳家军陷入孤立;再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理由勒令岳飞退兵。岳飞上书力争说:“金贼锐气沮丧,内外震骇,已经准备放弃辎重,渡河逃跑了。而且现在豪杰云集,士卒用命,天时人和,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岳飞不说中原的喜人形势还好,一说倒让赵构想到了中原的军民现在认的都是岳飞,而不是赵构。那些越聚越多的抗金武装高举的都是“岳”字大旗,而不是“宋”或者“赵”字大旗。赵构的胸中原本就积累着很多对岳飞的成见、猜忌和不满。现在岳飞再一次抗旨,不仅功高震主,而且有成为“中原王”的趋势。赵构怎么能不勒令他撤军呢?

于是乎,后人熟悉的情节出现了。赵构和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1],迫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交集,慨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对朝廷的忠诚最终战胜了北伐的壮志,岳飞不得不准备撤退。他先佯言要渡河进攻,使金军不敢乱动,再突然下令撤退。朱仙镇的百姓拦住岳飞的马说:“我们端茶运粮,迎接官兵,人人尽知。岳将军走后,我们怎么办?”岳飞痛心得无言以对,不得不延迟五天撤退,保护愿意南撤的百姓撤离。

那一边,完颜宗弼已经做好了放弃汴梁的撤退准备。有人拦住他的马。拦马的是一个书生。他说:“元帅不要走,岳飞马上就会撤退的。”宗弼说:“岳飞连破我军,已经近在咫尺,怎会主动撤退?”书生一语道破天机:“自古没有权臣能够长久居内的,同样,没有任何大将能够在外独占大功。岳飞也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怎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呢?”宗弼猛然醒悟,决心留守汴梁。

岳家军撤退后,郑州、颍昌等大片土地重新落入金军手中。岳飞退回鄂州,情绪很差,上表请求辞职,得不到批准。岳飞便去朝觐赵构。赵构很客气地慰问了几句,君臣相对无言。

战争既然打赢了,那就要论功行赏。赵构就把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一举解除了三人的兵权。赵构又下诏罢免了为抗金设置的宣抚司,将三人的军队收归中央直辖。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大将,朝廷还分割了三人统帅的军队,任命中级军官指挥分割后的小部队,直接对皇帝负责。“重文抑武”的传统又恢复了。

在张俊、韩世忠和岳飞三个人中间,赵构和秦桧觉得最容易摆平的就是张俊。赵构对张俊说:“你读过郭子仪传吗?郭子仪功勋卓著,在外掌握重兵,但始终心尊朝廷,只要皇帝一有诏书颁布,他马上就赶去见皇帝。郭子仪算得上是武将的表率。如果武将依仗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事情不禀报,不仅不能让子孙享福,而且自身也可能有不测之祸。”张俊马上表示自己要学郭子仪,依附秦桧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