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绍兴七年(1137)九、十月间,南宋大将岳飞从湖北顺江而下,前往建康见驾。在九江,他遇到了同样被皇帝召见的随军转运薛弼。两人于是同船而行。两人聊天,岳飞严肃地说:“我这次到朝廷去,将奏陈一桩有关国本的大计。”薛弼问他是什么大计。

岳飞说:“先帝(指宋钦宗)继位的时候,曾在靖康元年册立皇子赵谌为太子。我军情报说,敌人已经将赵谌送回了汴京,想用他来交换我方俘虏的耳目,实际是想扰乱朝廷的皇统。所以为朝廷计,不如将建国公(指宗室赵伯琮)正式立为皇太子,这样就使敌人无计可施了。”

在船上,薛弼发现戎马十数年的岳飞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习小楷。岳飞用小楷亲自撰写请求将建国公赵伯琮立为太子的奏章。薛弼善意地提醒岳飞:“您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正色说:“臣子一体,不应该顾虑形迹,不应该顾虑个人得失。”

到了建康后,赵构和岳飞谈得兴起。岳飞拿出写好的奏章对赵构说:“皇上,后宫一直没有太子。为了江山社稷,您应该早立一个太子才是。”对岳飞来说,赵宋皇室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他在前线浴血奋战所效忠的那个对象的载体。现在宋朝的统治还算不上高枕无忧,万一赵构哪天不幸“过去”了,赵宋王朝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朝的确是需要有个预备皇帝。还有一个朝野公开的秘密也促使岳飞这么做,那就是皇帝赵构患有阳痿,不能生育,客观上也必须将皇位传给他人。

但对赵构来说,岳飞简直是在揭自己的伤疤、窥探自己的隐私。他想都没想,就冷冰冰地说:“爱卿虽然出于忠心,但是在外手握重兵,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与的。”

岳飞顿时异常尴尬,只好惶恐地告辞了。退下殿堂时,岳飞面色如死灰一般。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那就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不能表露出兴趣来。皇权继承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敏感的问题,最容易让人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当岳飞严肃地向不到三十岁、正千方百计巩固皇位的赵构提出早立太子的问题的时候,赵构很自然地把岳飞和心术不正联系起来了。

薛弼接着得到召见。赵构问他:“岳飞刚才请立建国公为太子,我告诫他说有些事情并不是外将可以干涉的。”薛弼忙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事情全部告诉了赵构,并说:“臣虽然是他的属下,但没有预闻此事。岳飞的所有密奏,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第二天,宰相赵鼎入朝的时候,赵构依然对昨天的事情念念不忘,把事情和赵鼎说了:“他岳飞参与的事情太多了!”赵鼎也表示:“想不到岳飞他竟然这样不守本分。”

退朝后,赵鼎对薛弼说:“岳飞这么做,绝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