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20页)

注69“十月一,烧寒衣”是中国民间颇为盛行的祭奠亡魂的习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晚上,人们要到亡故亲人坟墓上祭奠烧化,意为给亲人送去寒衣和纸钱。旅居外地或到不了亲人坟前者,要在这天晚上在十字路口撒个灰圈,在圈内为自己的家人烧纸。此习俗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封建迷信”被禁,90年代又有恢复之势,虽然在北京等大城市还不普遍,但在其他一些地区包括中小城市已经比较活跃。如我2003年农历十月初一在陕西省宝鸡市,入夜后就见到处处火光,市中心环岛周遭一圈都是人们烧下的纸灰,蔚为壮观,连与我同去的南昌朋友也惊叹说此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近几年应该是更兴盛了吧。

注70远东宣教会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等处建立远东圣书院,地址在地安门外东皇城根14号,即吴效兰女士的这个表姐去做礼拜之处。20世纪50年代改成厂房,厂房迁走后现为巴国布衣风味酒楼。

注71雪池,指雪池胡同,位于陟山门街中段的北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边高南边低,胡同里有6座冰窖,因而得名雪池。过去是皇家的御用冰窖。储存的冰,主要是夏季供皇宫中消暑降温,食品的防腐、冷藏之用。

注72引自中国画报社、新世纪之光编辑委员会编《旧中国掠影》,中国画报出版社1993年版,108页。

注73陟山门是北海公园的东门。陟是“登高”的意思。门后为白塔山,入门即可登山,故名。陟山门街在清朝宣统时称陟山门大街,民国初年简称陟山门,后又改回宣统时之称。1965年定今名。陟山门街是连接景山西门与北海东门的通道,其南有大高玄殿。

注74这里说的“去台湾”,是指护送大陆精品文物迁往台湾。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平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威胁,北平的文物亟须转移。由故宫博物院组织,于1933年2月至5月分5批将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运往上海。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文物又分3路疏散至后方。最重要的80箱文物,最初存贵阳安顺,后存四川巴县;另有两批文物分存于四川峨眉县与乐山县。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8年末至1949年初,故宫方面派那志良、吴玉璋(即吴效兰女士的叔叔)、梁廷炜、黄居祥负责将最重要的80箱文物及后拣精品文物以轮船运往台湾省基隆。据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一书记载,吴玉璋先生曾参与文物疏散后方及战后迁回南京的工作,其间担任峨眉办事处职员。1960年到1962年主要研究故宫瓷器,编制卡片,并据此对瓷器进行分类,得到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的补助。另曾编辑《孙虔礼书谱》,并任“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展览委员会”展览审议组的审议人员(黄山书社2008年版,186、191、195、205页等)。

注75那志良(1902—1998),字心如,满族,北京人。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解放前夕随一部分故宫古物迁赴台湾,一直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古物南迁、精品文物运台等重要历史事件,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除了张宗尧先生提到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之外,还有《玉器通释》、《石鼓通考》和《我与故宫五十年》等著作,其中后者由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第36卷第4期起到第38卷第6期止连载的那先生关于故宫的文字结集而成,因其中所述乃那先生从1925年至1974年在两岸故宫工作恰好50年的经历,故名《我与故宫五十年》,黄山书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