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第2/3页)

长安贵家郊外野游,一般都要撑起用大幅布帛制作的“行障”“帷幕”,搭出一处半隐蔽的空间,把家主宾客与闲杂人等区隔开来。上巳节的时候,只见偌大的曲江池畔,行障帷幕紧密相连,几乎没有能插下脚的地方,可想而知这些富贵人家提前几天就派人去选地方占场子了。幄幕像云一样聚合在一起,车马拥挤喧嘶,贵人们身着绮罗华服,杂沓而来,头上身上系戴的香囊首饰花钿免不了到处遗落,把道路都盈满了。

相比后世来说,唐朝的女性出门还是比较自由的,而三月三这一天,家中有待嫁女儿的,更是要把她们带到曲江这里来。为啥呢?因为这是挑女婿的好机会。

唐代的科举考试,大都在早春二月举行,二月底三月初“放榜”公开成绩,考中了“进士”科的学子们俗称“鲤鱼跃龙门”,从此步入人生坦途,捧上了铁饭碗,也成为长安人家争相嫁女的对象。在“上巳节”,按惯例,新科进士们齐聚曲江池畔的“杏园”,开宴庆贺,吟诗作曲,游园赏景,总之是他们出风头亮相的时候。除了进士之外,当朝宰相高官权贵们也纷纷占据池畔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地,开宴摆酒,邀请社交场合的风云人物来参宴给自己挣面子。如果您穿越以后很混得开,在长安上层社会圈子里打响了名气,那么到这天,您可能会对着五六七八九十张请柬发呆,最后只能在曲江池畔一家一家辛苦赶场,被未来的老丈人丈母娘七大姑八大姨和娘子们评头论足议论一个遍。

钻石王老五们忙着赶场相亲,年轻美女们,无论已婚未婚,也有自己的秀场。唐朝有类似于现代的“女性社团”“妇联”这种民间组织,一群女性呼朋唤友,抛开父母家人老公孩子,自己结伴出来游玩。她们在曲江池边占个位置,解下自己的外裙作为“帷幕”,搭在树上或者竹竿木架上,号称是为了遮阳防偷窥,但其中的挑逗意味您想想就明白了。这种“裙幄”五颜六色,其中以大红为最多,因为唐朝美女们最喜爱穿的就是红色的“石榴裙”了。不过就算您找到机会能往“裙幄”里面偷看两眼,八成也看不到什么香艳情景,因为唐美人的“外裙”里还会再穿一层“衬裙”,“衬裙”里还会再穿长裤(当时一般叫“袴裈”),走光的可能性很小。

您要问整个节日场地里最热闹抢眼的人物是谁?那一般来说,是毫不谦虚谨慎的又骄又躁的皇帝陛下。

没错,每年一度长安上巳曲江大型狂欢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就是贪玩享乐的唐朝天子们。为了让皇帝及其家人亲友玩得满意、看得高兴,首都各区的区长们负责提前美化环境道路,除了打扫卫生洒水降尘,从皇宫到曲江,这一路街道两边都要用彩灯、绢帛装饰一新。坑爹的是,装饰了还不一定有没有用,因为从有的皇宫,比如玄宗年间皇帝居住的“兴庆宫”,到曲江池这里,有一条封闭的专用通道“夹城”,皇帝妃子可以直接从夹城过来,根本看不到外面街上的情景。

皇帝的出游队伍进了“芙蓉园”(曲江池是芙蓉园里的水景),直接登上这园子里最高大的建筑“紫云楼”,在楼上大开宴席,与臣子们饮酒赋诗赏景作乐。宫中的太常、教坊乐队也提前来到曲江池畔选择演出地点。如果池岸上已经没什么好地方了,干脆弄些舟船,在船上奏乐。用曹雪芹老夫子的话来说:“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这一招,游客们也好用,曲江池水面面积据说有200公顷,能容下大量游船划荡,而且乘船游玩比在岸上还有更多的好处。比如,岸上搭起帷幕的出游人家,就算是最古板守礼的那种,也只会在左、右、后三面遮严实防人偷窥,而对着池水的这一面,肯定是敞开的——否则还怎么看风景呢?这时候如果您划一叶小舟,做不熟水性手忙脚乱状,漂到人家帷幕附近,就能一览无遗地饱餐人家女眷的秀色啦······看那位披红巾的娇羞美女,身材丰满,发髻如云,怎么不抬起头来让哥瞅瞅啊?哎哎,还真抬起来了······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