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

享受完“大唐狂欢夜”上元节之后,您是不是觉得还没过够吃喝玩乐的瘾呢?没关系,跟着我们穿越团,咱还有的是机会。

如果说以赏灯为主的上元节是“夜间狂欢”,那么一个多月以后,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则是“水边狂欢”。这个据说能追溯到《诗经》和《论语》的古老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就是“水”,绝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在水边进行······那边那位男客人,您在傻笑些什么?介意跟全团客人分享一下吗?哦?您说您想到了现代欧美国家的那些“天体海滩”?

雄性动物们的脑回路啊······不过这位客人的联想倒也并非全不靠谱。如果这团里有天体海滩爱好者,穿越体验一下我国古代“上巳节”,大概真的能从中找到很多乐趣和共鸣。

怎么说呢,至少秦汉之前,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大量群众扶老携幼全家来到河湖溪流等自然水体边,很多人是真的会当场脱光了跳进水里洗澡的。您还记得我们说过古代平民家庭洗澡有多困难多费钱吧?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风雪呼啸,寒气袭人,柴炭比其他季节更昂贵难得,要在家里烧桶热水洗个澡,对平民百姓来说真是奢侈行为了,所以大部分人一冬天都忍着脏污垢腻,甚至连衣服都不怎么洗换(因为过冬厚衣服比春夏单衣贵,穷人家能保证一人有一件就不错)。

这样忍过两三个月,到三月三日,春回大地,气温转暖,河湖涨融,人们来到这样干净丰沛的水边,自然会觉得身上发痒,想要清爽一把。虽然这时候的水温还是比较凉,跳进去洗澡可能不算太舒服,但春季也是各种疫病的传染高发期,个人卫生不好好搞一搞,染病的概率更大,所以有点儿经验常识的人家都会鼓励家人洗一洗。当然,那时候科学不发达,这些生活经验一代代传下来,往往附会上迷信色彩,大家不说春天洗澡是为了防病,而说是为了“驱邪”,身上的污垢就代表疾病、灾祸、不祥,用洁净的流水加上柳枝、香草、桑叶、荠菜花等,把脏污洗掉,这一年就不会再惹上灾病。这个活动还有个现在已经很生僻的专门名词,叫“祓禊”[注50]。

全村人一起露天洗澡,够刺激吧?这还不算什么,秦汉之前,啥封建伦理道德还不盛行,乡间民风淳朴野性,青年男女在河湖里洗着洗着对上了眼,就牵着手直奔小树林去幕天席地了。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到那天您要是往水边的长草灌丛里随便走走,大概隔几步就能发现一对野鸳鸯。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上古的“上巳节”还可以称为“性爱Party”,约等于现代海天盛筵什么的吧……

客人您口水擦擦,很遗憾啊,到了唐代,这些混浴风吕露点狂欢什么的,已经不太流行了。

唐朝人还是会扶老携幼全家到水边来过节,但是“礼教”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社会。人们在河湖里洗洗手、冲冲脚,也就算是“祓禊”,想更开心一点儿的话可以在水边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吃货们这天还会准备一些煮鸡蛋、大红枣,投入到流水中,让它们向下漂游,被下游的人们拾起来顺嘴吃掉,这叫“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当然文人们在水边吟诗作对,把酒杯放入流水,顺着回旋的波浪在人们之间穿行,落到谁身前谁拿起来一饮而尽、赋诗一首,这就是更加有名的“曲水流觞”了。

具体到您穿越的长安城,跟“上元节”情况相似,每年“上巳节”,城内百万人口几乎会全都集中到城南的“曲江池”“芙蓉园”一带春游踏青,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当时人写诗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注51]平时僻处城南郊野的曲江风景区,到了三月三日这一天,比繁华商业区和市区主干道还热闹拥挤。在城里特意去找而找不到的人,这地方都能遇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