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开放的长安夜市,一年仅此一次,速来抢购!【上元】(第2/3页)

您走到安福门外,可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灯轮,高达二十丈,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做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彩云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这还不算完,灯轮下面还有数千名身穿锦绣罗绮华服、满头珠翠、脂粉香气袭人的宫女,以及长安城内普通人家的妇女千余人,都聚集在这里日夜轮流歌舞,三天三夜不停歇。有人写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注48]

再往前走,您又看见了一座“灯楼”,通体都是用丝织品做的,高达一百五十尺,宽达二十间架,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呈腾跃状,栩栩如生。那边又有一架“百枝灯树”,高八十尺,巨大的树形灯托本身也安放在高冈上,点燃以后,一百里范围内都能远远望见它,光明夺目。

这些巨型灯轮、灯楼、灯树下面,都有乐舞百戏,成千上万的宫廷艺人和民间的歌舞从业者及爱好者,在辉煌如昼的灯光下载歌载舞。有那爱面子的,倾家荡产也要在这一夜大出风头,一副花冠、一条霞帔就值万钱,美女通身上下的装饰至少需要三十万钱,其奢侈富丽可想而知。

除了妇女歌舞,附近各地的乐队也来凑热闹比胜负。乐工们坐在牛车上吹拉弹唱招摇过市,都是身穿锦绣华裳,连挽车的牛都披虎皮,或者装饰成犀牛、大象。另有各种杂技百戏艺人,在花灯旁边跑旱船、走绳索、吞钢剑、口吐莲花、摔跤相扑、舞马斗鸡、拔河钻火圈……总之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娱乐活动一应俱全,谁也不肯落下。所以这几天晚上出来游玩的人,除了看灯以外,更多的是看人,特别是歌舞杂技队里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更会吸引浮薄浪荡子们的目光。所谓“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注49]。

唱哑了,走累了,您是不是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再润润嗓子补充补充体力?说实话,唐朝的普通大街边小摊小贩不算多,市井经济的繁华程度跟后世不能比。不过在上元节这三天,既然城管“放夜”,您这个有经济头脑的穿越者,完全可以试领风气之先,找个合适地方摆摊叫卖“啤酒饮料矿泉水”嘛。既然大家都玩得这么疯狂,肯定有很多人体力透支肚内空空,没准儿您能从摆小食摊开始白手起家创业,成为有唐一代的著名富豪大贾呢。

您问唐朝人在上元节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唔,很遗憾地告诉您,那种在热汤里煮熟的白白软软黏黏的糯米“元宵”,或者叫“汤圆”,恐怕还没出现。这种食品有确切记载要到宋朝了,当时也不叫“元宵”“汤圆”,而叫“浮圆子”。顺便说,元宵节往花灯上挂谜语、大家一起“猜灯谜”的习俗,也是到宋代才有明确记载,您在唐朝恐怕见不到。

不过没关系,虽然没有煮的汤圆,但我心宽体胖口味重的唐朝人民,却已经习惯在上元节这天吃“油炸元宵”了!

但是呢,如果您在街头支起个食摊,吆喝叫卖“油炸元宵香又甜”,八成没啥人能听明白您这卖的是啥,因为唐朝人管这种食物叫“焦糙”“焦圈”或者“粉果”。来来,我教您制作方法,并不太困难。

首先调好元宵馅,五仁干果还是咸肉鲜菜自便;然后准备面粉和水,和出软软烂烂的面皮(这跟现代元宵用米粉做皮不一样)。支起一口大锅烧水,取一点儿元宵馅儿握在手心里,伸进烂面中团团搅动捏合,捏到面皮包住馅儿,用力,五指缝里各漏出一团小汤圆。用工具把这些小面汤圆刮下来,丢进大锅用水煮熟。

旁边再准备一口油锅,锅下用木炭生起旺火,锅里放一二斗食用油,最好是芝麻油。等油烧热以后,把煮熟的小汤圆捞起来,丢到油锅里煎炸,等油沸腾个三五回,就能捞起来开卖啦!这时候“焦糙”表面金黄酥脆,内馅儿滚热烫口,咬开香气扑鼻,对于饭食里很少能见到油星儿的普通贫苦大众来说,真是人间美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