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白衣飘飘上阵单挑,烧了武侠小说去买甲吧【盔甲装备】(第2/3页)

“明光铠”是唐朝最流行、最时尚、武人们都追求的高端铠甲。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铠甲也算比较常见,只是正处于渐渐退出历史潮流的时期,那就是“裆甲”。

您觉得这两个字好生僻好烦哪。没关系,其实这种甲可以直接简写成“两当甲”,因为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前,后背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后,所以叫“两当甲”。

这种甲形制比较简单,前后两大块在肩部用带子穿起来,腰部再一束,看上去就像背心马夹一样。其实它主要是用做骑兵们的护甲,因为穿着灵活方便不妨碍马上动作。也是在汉朝就有记载,但在南北朝期间最流行,到隋朝也还是军队的护具主力,到唐朝就不行了,渐渐让位给更华丽更烧钱的“明光铠”。

《唐六典》里记载的唐朝铠甲还有: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这些甲的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有些虽然是军中实用的但不太多见,还有些是纯仪卫性质装样子的,所以就不多说了。

您了解到自己冲锋前身上应该披裹什么了吧?那下面来说说您手里拿着的护具。

盾牌?对,当时叫“彭排”或者各种“排”“牌”。唉,您这马上左顾右盼的,是在找那种黑黝黝的圆形铁盾吗?别瞎费劲了,好好听我说。

您印象里那些一手持刀剑、一手拿圆盾、踉踉跄跄且战且退的武士形象,八成是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故事里照搬过来的。在我国,步兵们使用的盾牌,几乎就没有圆形的,而大体是长方形。整体窄而高,有的两头做成尖角型,最高的上沿能到步兵的颈部,有的盾牌把手附近还有支架,可以让步兵把盾牌支在地上,自己躲在盾后遮蔽射箭。

至于那比较小的圆形盾,一般是给骑兵用的,为的是操控方便不占地方。此外,唐朝的“盾”也不是都有钱用铁制,大量的盾牌是木头做的。《唐六典》记载的盾牌有六种:膝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其中“团排”应该是指骑兵用的圆盾。

总的来说,唐朝的统治者和军队将领们,对于护具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武器的重视程度(反正士兵们命如蝼蚁,死了也没什么,能好好攻击敌人把仗打赢才是重要的)。按官方文件的规定,每名士兵都至少要携带三种武器,但护具平均下来一个士兵都摊不上一件。只有60%的士兵能得到配发的铠甲,能有盾牌的士兵更是只有20%左右。还剩20%啥护具都没有怎么办?靠自己斗吧……

铠甲也是朝廷严控严管的兵器,禁止私人持有。在军队里给士兵们配发铠甲也是件麻烦事,大家都知道,人的高矮胖瘦有时候差很多的,比如你老兄在现代营养条件下长大,穿越到唐朝去估计算是大个头猛男,那么唐军给您配发的铠甲就应该是一件“大号”的。另外还有中号和小号,一共三种,按士兵们的身高体型配发。

您觉得占便宜了吗?想得美,当时的铠甲是用许多小型甲片编缀成的,又是手工操作,所以甲片的数量和重量很不统一。因此您领完铠甲以后,先要找个清静地方自己坐下来,瞪大眼睛、一五一十地数这件甲上甲片的行数和叶数,记在甲襟上,再称量全甲的重量,记在袍背上。用完归还时,要按所记录数字核对,对不上要挨罚哟。

怎么样?够麻烦的吧?不过唐朝其实还算好点儿了,您只要负责折腾自己穿戴使用的铠甲和盾牌就行了。如果您再往早期穿越个一二百年,到了南北朝的北方地区,那不但要为自己的护甲盾牌烦心,还要再额外张罗自己坐骑的铠甲呢。

战马也要穿甲?对呀,这是南北朝特点非常鲜明的一个现象,被称为“甲骑具装”。“具装”就指的是马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