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神圣同盟(第3/5页)

真正的维也纳会议

他固执地认为,相对于自由,人民更喜欢和平,而他努力给了人们最想要的东西。公正地讲,我们不得不说他所全力构建的世界和平是非常成功的。各大国之间有40年的时间没有互相厮杀。直到1854年,俄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为争夺克里米亚爆发了一场大战,和平局面才被打破。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在欧洲大陆创下了历史纪录。

这场“华尔兹”舞会的第三号人物是亚历山大沙皇。他是在其祖母、著名的凯瑟琳女皇的宫中长大的。这位精明的老妇人教给他“俄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观念。他还有一位瑞士籍的私人家庭教师——一位伏尔泰和卢梭的狂热崇拜者。教师极力向他幼小的心灵灌输人道主义博爱的思想。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使长大后的亚历山大奇怪地混合了自私的暴君与感伤的革命者两种气质。在他疯癫的父亲保罗一世在位期间,亚历山大饱受屈辱。他被迫目睹了拿破仑在战场上大规模的屠杀,俄军凄惨的溃败。后来他时来运转,他的军队为同盟国赢得了胜利。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救世主,人们把这个强大民族的沙皇当做能够救治世界上许多疾苦的神一样拥戴。

可亚历山大本人并不太聪明。他不像塔莱朗和梅特涅那样熟知人性,也不明白外交上的奇怪游戏。当然,亚历山大爱慕虚荣(在这种情形下哪有不虚荣的呢),喜欢群众的掌声与欢呼。很快,他便成为维也纳会议的焦点人物,而梅特涅、塔莱朗和卡斯雷尔(精明干练的英国代表)正围坐桌边,一边惬意地喝着匈牙利甜酒,一边决定该做什么事情。他们需要俄国,因此对亚历山大毕恭毕敬。不过亚历山大本人越少插手会议的实际事务,他们就越高兴。他们甚至对亚历山大提出的组织“神圣同盟”的计划大加赞同,以便他无暇他顾,这样他们就可以放手处理紧急的事情。

亚历山大喜好交际,参加各种聚会,结识朋友。在这些场合,沙皇显得既轻松又快活,但是他的性格中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他试图忘掉某些难以忘却的事情。1801年3月23日晚,他焦急地坐在彼得堡圣米歇尔宫的一间房间里,等待着他父亲退位的消息,但是保罗拒绝签署那些喝得醉醺醺的官员们强塞到他桌前的文件。官员们盛怒之下,用一条围巾将他活活勒死。随后他们下楼去告诉亚历山大,他就是整个俄罗斯土地的皇帝了。

亚历山大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那个可怕的夜晚一直纠缠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曾经在法国哲学家们的伟大思想中受过熏陶,他们不相信上帝,只相信人的理性。不过,仅有理性并不能使沙皇摆脱心灵的困境。他开始出现幻听幻视,感觉到形形色色的形象和声音从他身边飘过。他试图找到一条途径,使自己不安的良心平静下来。他开始变得非常虔诚,沉迷于神秘主义。这种对神秘和未知世界的奇特崇拜和热爱,就像底比斯、巴比伦的神庙一样久远。

法国大革命期间产生的那种可怕的激情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影响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性格。经历了20年恐惧与焦虑折磨的男男女女,都变得有些神经兮兮。每听到门铃声响,他们就会惊跳起来。因为这响声可能意味着,他们的独生儿子“光荣战死”的噩耗。革命期间所大肆宣扬的“兄弟之爱”或“自由”等口号,在痛不欲生的农民耳里,都毫无意义。他们愿抓住任何能救其脱离苦海的东西,使他们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在痛苦与悲伤之中,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这些人伪装成先知的样子,把他们从《启示录》中某些晦涩章节里挖出来的新奇教义传播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