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宗教战争(第6/6页)

接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在蒂利及沃伦斯坦的率领下,攻入德国的新教领地,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波罗的海沿岸。对丹麦的新教徒国王来说,一个强大的天主教邻居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克里斯廷四世竭力在敌人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先发制人,以保卫自己。丹麦军队进入德国,但不久就被击败了。沃伦斯坦乘胜追击,丹麦被迫求和。最后,波罗的海地区只剩下最后一个城市还掌控在新教徒手中,那就是施特拉尔松。

1630年初夏,瑞典国王,瓦萨家族的古斯塔夫·阿道尔丰斯在新教徒的最后一个桥头堡施特拉尔松登陆。古斯塔夫曾因保卫自己的国家抵抗俄国人而一举成名。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新教国王,他一直梦想着将瑞典变成一个北方大帝国的中心。欧洲的新教徒王公们对古斯塔夫大加欢迎,将他视为路德派的救世主。古斯塔夫旗开得胜,击败了刚刚大肆屠杀马格德堡新教徒居民的蒂利。接着,他率领军队穿越德国腹地,准备袭击哈布斯堡在意大利的领地。由于受到天主教军队的背后偷袭,古斯塔夫突然掉头,在吕茨恩战役中击败了哈布斯堡部队的主力。不幸的是,这位瑞典国王在与自己的部队失散时被杀。哈布斯堡的势力已经被摧毁。

三十年战争

生性多疑的斐迪南,马上怀疑自己的手下。在他的鼓动下,他的军队总司令沃伦斯坦被暗杀。听到这一消息,一直痛恨哈布斯堡王朝的法国波旁王朝,此时却和加入新教的瑞典结为同盟。路易十三的大军入侵德国东部。瑞典将军巴纳与威尔玛的军队、法国的图伦和康代将军的军队,几支军队联合,大肆杀戮、抢掠、焚毁哈布斯堡的财产。这给瑞典人带来了名声和财富,也让他们的邻居丹麦人心生嫉妒,于是新教的丹麦向同为新教的瑞典宣战了。宣战的理由是,瑞典是天主教法国的同盟者,而法国的政治领袖,红衣主教黎塞留刚刚剥夺了胡格诺派(即法国的新教徒)在1598年《南特敕令》中允许的公开礼拜的权利。

这是一场不幸的战争,到1648年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结束,像其他类似的冲突一样,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天主教国家依然信奉天主教,新教国家仍旧忠实于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等人的教义。瑞士和荷兰的新教徒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并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承认。法国占有梅茨、图尔、凡尔登等城市及阿尔萨斯的一部分。神圣的罗马帝国继续以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式而存在,但已经有名无实,人力和财力已经大为匮乏,希望和勇气也不复存在。

1648年的阿姆斯特丹

30年战争带来的唯一好处是消极的,它使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再也不敢尝试战争了。既然谁也无法消灭谁,因此他们只能和平相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狂热与不同信仰间的仇恨从这个地球上销声匿迹了。相反,天主教和新教的争吵终止了,新教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执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荷兰,围绕“宿命论”的真正本质而展开的各种讨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宿命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模糊难解的神学观念,可在你们的曾祖辈眼里,它却是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这场争论的结果以奥登巴维尔特的约翰的人头落地而告终。约翰是荷兰著名政治家,在共和国独立的头20年,曾为共和国的成功做出过重要贡献,并且在促进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上也表现出伟大的领导天才。在英国,这场争论导致了一场内战。

不过,在我为你讲述这场最终通过法律程序第一次将一位欧洲君主处以死刑的暴乱之前,我必须告诉你一些英国过去的历史。在这本书里面,我尽力为你们描述的,只是那些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理解当今世界状况的历史事件。如果我未曾提及某些国家,那肯定不是我存在任何的私人好恶。我非常希望我能告诉你们一些挪威、瑞士、塞尔维亚或者中国发生的事情,它们同样非常精彩。可惜这些国家对于欧洲16世纪和17世纪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我只能礼貌地鞠上一躬,略过这些国家。但是,英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岛国的人民在过去500年间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进程。如果缺乏对英国历史背景的适当了解,你将无法理解今天报纸上登载的大事。你必须知道,当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还处于君主专制的时候,英国是怎样发展成为一个议会制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