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混血王朝 生意人回纥(第2/3页)

回纥汗国财源滚滚。

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大批回纥人从游牧走向了定居和经商,过起了可以称之为“游牧都市生活”的日子。在汗国的全盛时期,他们位于鄂尔浑河(在今蒙古国境内)上游的汗庭金碧辉煌,城中鳞次栉比地矗立着宫殿和寺庙,也走动着各国的商人和僧侣。[38]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摩尼教的法师。

摩尼教(Manichaeism)是公元3世纪兴起于波斯的古老宗教,其教义简单地说就是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因此又称明教。这种宗教大约是在公元6世纪到7世纪从陆路传入西域,又从西域传到回纥的。回纥人也迅速地放弃了他们原先信仰的萨满教(Shamanism),奉摩尼为国教。

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史的解释,是进入漠北传教的摩尼法师才高八斗,口若悬河,让回纥可汗和贵族为之倾倒。但,为什么摩尼教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却远不及在回纥呢?难道那些地方的传教士们都胸无点墨,笨嘴笨舌?讲不过去吧?[39]

显然,此说可疑。

可以作为反证的是中原的态度。总体上说,大唐皇帝和儒生们是不喜欢摩尼教的,唐玄宗就曾在开元二十年(732)明令严加禁断。只是由于回纥救驾有功,唐代宗才在大历三年(768)特批摩尼教建立寺庙,并赐额大云光明寺。但回纥汗国刚刚灭亡,它又马上成了被禁的邪教。[40]

那么,摩尼教在内地为什么会受冷遇?

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恐怕是在许多人眼里,摩尼法师并不清心寡欲。他们进入长安后,最喜欢的就是在市场上出没,与商人们勾搭成奸,这哪里像是出家人?[41]

中国士大夫反感的,却很可能正是回纥喜欢的。这个民族似乎天生就有商业头脑,这才把自己从小小的部落经营成庞大的汗国,把他们的汗庭建设成一座国际色彩浓郁的游牧商贸都市,甚至在长安也刮起了逐利之风。[42]

难怪他们跟摩尼教一拍即合了。因为波斯原本就是商业帝国,长期在丝绸之路上充当中间商,摩尼法师在回纥传教时更有可能投其所好,跟他们大谈生意经。

回纥的道路,将注定与众不同。

唐武宗开成五年(840),已经改名为回鹘的汗国遭到突然袭击,国破城毁宣告灭亡。亡国的回鹘人却并没有退回到游牧时代,而是兵分三路继续挺进。其中一部分人南下融入了中华农耕文明;一部分人进入甘肃成为张掖的甘州回鹘和敦煌的沙州回鹘;更多的族民则迁到了新疆,与西域同族的原住民汇合成为西州回鹘或天山回鹘。

这是一个民族的凤凰涅槃。之前,他们已经有过一次华丽转身,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商贸民族。之后,则将定居于我国西北,成为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先祖,或先祖之一。[43]

西迁回鹘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甘南的裕固族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新疆的回鹘则在公元10世纪中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全面接受了伊斯兰教。其实这丝毫都不奇怪。因为早期伊斯兰正是阿拉伯半岛上贝都因人创造的游牧商贸文明,也是回旋轻捷有如鹘鸟的。

只不过,这是后话。[44]

[32]请参看林幹《突厥与回纥史》。

[33]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34]以下所述无另注者,均见《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同时请参看林幹《突厥与回纥史》,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35]据《旧唐书·回纥传》和《新唐书·回鹘传》,宁国公主被回纥可汗册封为可敦(皇后)。该可汗去世后,回纥人原本要以公主殉葬,被公主严词拒绝,然后回到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