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僚政治 科举(第3/3页)

[17]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关系和区别,详请参看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18]见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其实此事只能看作传说,白居易荐徐而抑张,很可能因为徐凝为人稳重,张祜放荡不羁。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即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请参看杨波《长安的春天》。

[19]见《唐摭言》卷九。

[20]请参看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描述科举制度本质特征的十六个字也出自该文。

[21]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在大业二年(606),也就是他即位之初。

[22]见《唐摭言》卷一。

[23]实际上,进士一词在唐代有两个概念,一个指考试的科目,一个指考生的身份。在唐代,但凡州县推荐到长安参加尚书省考试的生员和乡贡,都叫进士。如果放榜时榜上有名,就叫及第进士,也叫新进士。通过吏部考试后,则叫前进士(意思是以前是进士,现在过关了)。后来,秀才科被废,明经科衰落,进士科一枝独秀,进士又有了新的含义。宋代,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都叫进士。通过殿试以后,则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到明清,殿试合格者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实榜眼原本是两个人,意思是金榜的两只眼睛。唐代杏园探花的探花使也原本是两个人,后来又有一个人要求参加,变成三个人。结果到明清,榜眼就变成第二名一人,第三名一人则俗称探花。

[24]见孟郊《登科后》。

[25]见赵嘏《残句》。

[26]见《唐摭言》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