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僚政治 科举(第2/3页)

这就是海纳百川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帝国政府在最大限度上开放门户,门第身份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欢迎。同时,它也意味着读书人有了自我推荐的可能性,因此也有学者将科举称为“自举”。[20]

自举,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参加尚书省考试的生徒和乡贡,在唐代都叫举人,也叫举子。如果是常规的科举考试,他们必须在头一年的十月向尚书省报到,验明正身,次年正月参加考试(地点前期在尚书省都堂,后期在礼部贡院),放榜则大约在二月份。

当然,这只是指一般情况。

那么,科举都考些什么?

唐代是分科的。第一科叫秀才,考方略策,成绩以文理的优劣分为四等。这是非常难考的科目,而且秀才科的举子如果全部落第,州的长官就要受处分。结果是此科因渐渐无人报名而被废弃,秀才也在明清变成了生员的代名词。

容易考的是明经,比秀才容易比明经难的是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考试科目,而且进士科是隋炀帝发明的,目的则是打破士族垄断经学的限制,向庶族地主敞开大门。因此学术界往往将隋炀帝设进士科,视为科举制度之始。[21]

事实证明,进士科设计正确。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时务策。前者只要死记硬背,后者却要真才实学,难怪当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22]

然而唐人对进士科却是趋之若鹜,因为进士科的时务策比秀才科的方略策好考(不必在通晓时事的同时还要引经据典提出对策),录取比例却只有百分之一二。因此进士及第就是既有可能又有面子的事,岂能没有吸引力?

何况进士前程远大,是高级官员的候选人。当然,按照唐代制度,通过了礼部的考试只是及第,吏部还要再考。通过吏部考试获得“春关”以后,才可以“持证上岗”正式成为官员。但那飞黄腾达,已是指日可待。

因此及第的进士万众瞩目,他们自己也志得意满。除了用泥金帖子向家人报喜,拜谢考官参谒宰相,出席名目繁多不计其数的各种宴会,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杏园探花。唐人以杏花为科举的吉祥物,因此每每指派及第进士中最少年英俊的两个人为探花郎,骑马巡街探访名花。探花在明清成为状元和榜眼之后一甲第三名的通称,来历就在这里。[23]

长安城的花街柳巷,当然也对这些新贵敞开大门(同时收费也加倍)。于是莺歌燕舞之时,传杯换盏之际,偎红倚翠之中,一个新的官僚集团和社会阶层便悄然诞生。

这一切,后来被唐代诗人孟郊概括为两行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4]

至于那些落第的举子,除看破红尘和财力不支者外,大约也只能年复一年地继续考下去。这对于他们个人自然是不幸,对于帝国却是大幸。因为这些有可能成为不安定因素的读书人,或者已经为其所用,或者只能在考场蹉跎岁月,根本成不了气候。难怪一位名叫赵嘏(读如古)的唐代诗人会这样道破天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25]

实际上唐太宗恐怕也正是这么想的。据说,他曾在一次放榜时悄悄来到端门,看着新科进士一个个从榜下走过,心中窃喜的他不禁脱口而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26]

彀读如够,圈套或牢笼的意思。

唐太宗当然可以得意。因为不仅天下英雄,就连五湖四海蛮夷戎狄,差不多也都入了他的彀中。

比如西域,比如吐蕃。

[16]本节所述据《新唐书·选举志》,亦请参看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翟国璋《中国科举词典》,杨波《长安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