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闻稿(第2/3页)

杨锐哑然:“你还真是个官迷。”

“这个叫进步。”段航脚下发力,座下的加重永久又快了两分,风吹起衣襟,如同抗日剧里的汉奸,脸上去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杨锐也得全力蹬车,才跟得上段航的速度。

不过,段航毕竟是工作了的人,极速没持续多久,就喘着气慢了下来。

倒是杨锐每日练习不辍,尚有余力开口问道:“我倒是有个主意,能让地区的领导注意到你。不过,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你愿不愿意试一试?”

“啥主意?啥后遗症?”段航还是很相信杨锐的,他最近一段时间搞出来的事,明白无疑的证明了自己的头脑。

杨锐顶着风,一边骑车一边大声道:“把你抓了通缉犯的事,写成新闻,发表到报纸上……”

咕哧……

段航一把捏住了手刹,自行车几乎倒数起来。只见他灵活的将车倾斜的横过来,自己舒腰伸腿,撑住了车子,问:“你会写新闻?”

杨锐骑出去老远才停下来,无奈回转,道:“你不先听听后遗症?”

“只要是正面的新闻报道,能有什么后遗症?”80年代是文青的年代,也是崇拜文字的年代,名字变成报纸铅印,不管是作者还是人物,那都是大好事,无数政治偶像,都是如此诞生的,段航想到杨锐的文章上了《科学画报》,心情顿时激动起来。

杨锐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他,道:“看在你送我回学校的份上,这篇就让你自己署名了,主要内容,是强调警惕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要出重拳,下大力,对辖区内的犯罪案件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你先看看。”

比起严打的要求,杨锐撰写的新闻稿要温和一点。不过,现在是82年,提前一年略显温和才是正常的,而且算得上是有先见之明。

另一方面,这篇新闻稿还大量借用了一些后世的美国地方演讲,以及警界思维。克林顿时代以后,美国地方犯罪日益恶化,竞选市长和地方检察官的政客,通常都以严厉打击犯罪作为任内的重要许诺。在这个政治娱乐化的国家里,实情如何不必讨论,演讲和说话的方式是绝对值得学习的。

例如“零容忍”这样的词语,放到社会治安崩坏前夕,得到上级赞许和社会赞同,是极有可能的。

短短的千把字新闻稿,段航很快就看完了,激动的道:“说的太好了,比我想的还好。”

“后遗症。”杨锐再次提醒。

“对,后遗症,这能有什么后遗症?”

“这是个标签,发了这篇新闻稿,你以后就是零容忍的代表了。对刑事案件持有从重处理的态度,即使你升上高位,这种标签轻易也是摘不掉的,所以,如果国内政治气氛偏向宽松的时候,你的晋升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是你署名的新闻稿,你首先得认同它。”

“我认同,刑事案件当然要从重处理,我一向就是这个态度,局里的同事都知道。”段航满不在乎的道。

杨锐耐心的道:“标签不是开玩笑的,你以后要是发表相反的言论,会被看作不诚实和反复小人的。”

“我不开玩笑,你是没有接触过恶性犯罪,有的人,你就不能把他当人看。”

杨锐再三确认他的想法,这才骑上车子,又递给他一个信封。

“这是什么?”

“让新闻稿变成新闻的东西。”

段航拆开一看,里面露出一叠大团结。

“你这是什么意思。”段航当时就急了。

“又不是给你花差的。”杨锐压住他的手,道:“这里面一共是500块钱,是给你的活动基金。大舅和外公在国企多年,认识的人多,你找一个合适的记者,把这笔钱花出去,一定要抢在这边定案后不久,把新闻稿发出来,没定案不能放,拖的太久,效果就弱了,也不成新闻了,现在的新闻版面都紧张,不是容易的事。再一个,新闻稿尽量不要改,就是改也不能改变了主要意思,你不花钱,新闻稿就不一定能按你的意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