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第5/16页)

“你爸爸,一直都是那个样子吗?”

“那个人?嗯。”

一听到志朗口中说出“那个人”,我的心就沉了下来。不少孩子都会把父母当成陌生人似的,称作“那个人”“那家伙”,甚至会对着父母称“你这家伙”。有时候这固然是单纯出于难为情或者摆架子,但多数时候,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了距离。我曾读过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上面说:“在俄罗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不用敬称说话的习惯,如果二人的关系不错也无妨,但若是发生冲突,那就难说了。”而我却认为,正是因为相互不用敬称才会使人发生冲突。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导火索,只要一直用不自然的言语,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超出常态。对人的称呼上能够体现一种力量关系。

“今天你妈妈没来呢。”

“我妈去旅游了。”

“对你妈妈,你称她为妈,而对你爸爸,称他为那个人?”

志朗听了,困窘地耷拉下眉毛,搜索着答案,再次陷入沉默。我又问起他偷窃当天的事情,他看了一眼房门,言辞含糊。这样的对话来回了好几次。

难道说,志朗本来是个喜欢说话的人?虽然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直觉告诉我如此。也说不上为什么,总觉得他看上去是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在班里也时常引人注意的孩子。

眼前的他却不怎么说得出话来。他明明一副很想说话的样子,但话到嘴边又开始犹豫。我只能认为是他父亲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迫感,而他父亲留下的那句“老实点”正束缚着他。

“志朗,放假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为了转换气氛,我换了个话题。

志朗没有马上回答,似乎在苦恼这个问题是可以回答还是应该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才细声细气地答道:“听听爵士乐。”

“哦?听爵士乐啊。”我并不知道听爵士乐在现在的高中生中有多么普及,“你爸爸对此有什么评价?”

“我爸讨厌爵士乐。”志朗小声说道,“每当我听的时候,他就会发怒,关掉音响,说什么听了让人烦。”

只有这一次,志朗将自己的父亲称为“爸”。

“可他却穿着一身运动服。”

“哎?”

“运动服和爵士乐不是谐音嘛,”我说道,“jersey,jazz。”[5]

“武藤先生,你多大了?”志朗一脸认真地问道。

“二十八了。”

“哦。”他一副想说什么的样子看着我。

“你这是在藐视我吧?”

“不,没有。”

“你把我当成傻瓜了吧?觉得我像个老头?”

“没有。”志朗一脸迟钝的表情,“只是觉得,把运动服和爵士乐放在一起是不是不太好。”

“但反过来,这样的冷笑话也很新鲜吧?”我特别强调了“反过来”几个字。

我本来期待这个舍身讲出来的冷笑话多少能让志朗开朗起来,但效果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你是想要那本漫画吗?还是你就想拿件什么东西?”

“我觉得是……想要那本漫画。”

“你不觉得那样做不对吗?”

“当时——”

就这样,对话进行一半就停住了。于是我又问:“现在认识到不对了吗?”他却陷入了沉默。

“把你当时的心情告诉我吧。”我努力装成一个跟他相识了十年的好友,轻快地说。但他只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要是你不能坦白地说出来,那下周你还要来一次哦。”我一边夸张地大声说道,一边抱起双臂。

“啊,是吗?”志朗说道。不知为何,他似乎还有些高兴。以此为界线,无论我再问什么,他都没有回答。

我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单纯地觉得再来面谈一次也无所谓,还是不喜欢我这种问话方式,总之他不再开口了。

我别无他法,只好改为和他父亲面谈。我让志朗在外面等着,又将他父亲叫了进来。走出接待室的时候,志朗扭头说道:“你一定要告诉那个人,我刚才都说了什么。”

“告诉你爸爸?把你说的话?”

“是的,告诉他我都说了些什么。”

我回答说:“明白了。”心里却什么都不明白。你让我告诉他——我挠起了头。可志朗,你不是什么话都没对我说吗?

8

正如我担心的,志朗那穿着一身运动服的父亲是个强敌。我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他脸上紧张的表情到最后也没有变化。

“那孩子刚才说了什么?”他抢先问我。

“他没怎么说话。”

“总不可能什么都没说吧?”

或许这位父亲是那种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不从头管到脚就不罢休的人。他一定是因为在董事长的位子上成功了,才会一味地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正确,并强求儿子也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不管是踢足球还是打棒球,要是拿成功过一次的战术来反复使用,到头来肯定会被对手发觉,而他却天真地认为人生可以反复采用同样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