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6页)

圣上派的是永安侯世子,永安侯府乃武将世家,镇守西北,除手中亲兵,还需调集各地军队,全力支援,京城的周围的军队是不能动的。

文官再如何反对,圣上下了圣旨,还是得全力配合,兵部、工部最忙,兵部负责调兵之事,后边的物资以及后勤都得工部负责。

还好如今国库充盈,打一场仗的钱完全是充足的,物资不可能一下子备齐,并且需要源源不断补给。

沈陵同时顶着好几项事情,他想抓紧把火枪研发出来,大概模型是有了,但卡在了弹药上。只能先把火炮改良完成,待永安侯回京面圣时,沈陵专门同他讲解了一下新型火炮的使用规范。

这个火炮能够180度旋转,火炮的威力他还没有改进完成,暂时只能做到这儿。

永安侯远在西北亦是听过他的名字,知道此次出征有他的一份功劳,好几位老将军都对他赞誉有加,更难得的是他在文官中名声也不错,即便因主战的事情,他在文官中依旧混得开,这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在圣上下旨之后,沈陵给宋奇等人送过赔礼,写了一封信。不算是道歉,缓和一下关系,在这件事上他不想携带任何私心,在他看来朝堂之上不管如何斗,国家民族的安危存亡是底线,应该是一致对外的。

虽未言明,但关系却是也是缓和了。

永安侯和沈陵接触几次之后,便明白了为何他在朝中人缘如此之好,并非左右逢源,他行事极为认真,但做事也很少夹杂私心,很让人服气。

“沈侍郎,此次出征有你在后边,本侯至少能放心一半。我朝有你这样的人,是我朝的幸事。你虽不领兵打仗,但有些人的作用不在于冲锋陷阵,远在千里之外亦能对战事起决定作用。火炮对士兵们太重要了,本侯替此次出征的战士谢过沈大人。”

*

大军集结完成,圣上为永安侯践行,大军赶往蒙古边境。

战争打响后,战报每半个月来一份,沈陵对后勤物资格外注重,不容许有半点差错,这是承载了近十万大军的性命安危,谁都赌不起。

这样的情况下,第三次出海开始了,这一次又扩大了规模,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第三次安亲王不去了,换成了商贸部和鸿胪寺的人,两次平安归来,大家对航海的恐惧也减少了。

前线吃着国库,自然需要海外贸易增加收入,海外贸易带动了多少商户,原本沿海地段都是比较穷苦的,如今朝廷开始修筑码头,开放通商口岸,自是开始兴盛起来。

我朝已经和高句丽、倭国、暹罗等建立了航线,这几个国家比较近,商船来往非常方便,第二回 的时候,商船从暹罗带回了许多热带的种子,沈陵让人在两广一带种植起来,暹罗就是泰国,泰国的水果特别丰盛。

沈陵一直想找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不过都在美洲大陆,目前还去不了这么远,希望能在别的国家找到。

如今海运发达以后,对京城最显著的好处就是热带的水果以及海鲜运到京城更加容易了。内地人不太会吃海鲜,觉得那东西腥气,像鲍鱼什么一般会晒成干,然后用来煲汤,内地的菜系里海鲜最大的用处就是煲汤。

沈陵组织了几场海鲜烧烤,做了几顿海鲜宴之后,京城渐渐流行起了吃海鲜。

这些官老爷们都吃起了海鲜,酒楼能不跟上吗,从沿海地带挖厨子,买海鲜,倒是兴起了一项新的生意,有些商贩就看到了海鲜的前景,开始从沿海收海鲜,然后一路海运过来。

靠海的渔民在这个时候其实生活非常困苦,目前像广东深圳这样的都还没有发展起来,沿海的地方还属于小渔村,出海非常辛苦,伴随着危险。

不过,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沈陵相信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会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