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2/3页)

还有,人都是八卦的。据说这部电影是邱博洮极力推荐和引进的,电影里就有邱家大少爷的戏份,而且里面的主角原型辛韵春在历史上还和邱博洮传过“绯闻”,这一切一切都戳中人们那颗八卦心,坐在电影院的绝大多数人都存着想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心思呢。

没想到进入电影院后,他们就渐渐忘了八卦,而被荣泠春本人和他的故事吸引。

电影开头,是一出堂会戏,台上演得是《玉堂春》。穿着洋气的荣家小少爷呆呆立在台侧,看着玉堂春目不转睛。

戏终了他溜进摆满杂物的后台,趴在衣箱上,偷偷把一只亮晶晶的蝴蝶比在了自己的头上。还没插就被人抱下来请了出去。

可从此他与戏就结下了一辈子的缘。他变成了荣泠春。

胡子阳很会运用镜头和色彩,就好像是一件被从落满灰尘的木箱里取出来的戏衣,哗地在舞台中央摊开,鲜艳又华丽,伴随着空气中飞舞的埃尘。

荣泠春的风韵,荣泠春的气度,他在舞台上的千娇百媚和在生活中从来弯不下打不断的脊梁,他高台上的最后一曲和纵身一跃……

都那么令人难忘而且后劲十足。

台湾的上座率连续十天都保持了极高的水平。

香港前两天上座率欠佳,但呈上升趋势,第三天陡增,后来持续增长,第五天就和台湾的上座率持平。

《 男旦》在台湾和香港走红了,排片量大增,放映时间也延长了半个月。

这消息传回大陆,一举让为电影配音、配动作的盛慕槐和辛派再度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盛慕槐趁热打铁,邀请饰演荣泠春的池世秋一起演《游龙戏凤》。

这下凤山前排的票也被卖完了。

铺垫了那么久,终于到凤山正式开张的那一天。

观众走进剧场,首先就对环境非常满意。剧场的老木质装饰得以保留,却搭配了现代化的声光电设施,椅子也都是舒服的软靠背椅。

首场演出《小上坟》,在观众的屏息期待中,一袭白衣、青春靓丽的盛慕槐出场了。

她脚下踩木跷,翩飞的衣袖和孝巾在满场飞舞,配上那绝佳的身段和唱腔,既惊艳了老戏迷,也震惊了新观众——原来还有这样的京剧,原来京剧还可以这么美?

老戏迷则看得更专业,盛慕槐说自己是辛派还真不是吹牛的,她和辛韵春当年的表演简直一模一样!看着盛慕槐的肖素贞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他们眼睛都舍不得挪开一下,耳朵也支着,许多年幼时看过辛韵春表演的人眼眶都湿润了——

盛慕槐的演出让他们想起了当年京剧鼎盛时的模样。

《小上坟》后,是柳青青的《锯大缸》。柳青青武艺高超,而且也踩了跷,这就更不容易了。如果说盛慕槐是老人们这么十几年来看过最好的花旦,那么柳青青就是他们这十几年年来看过得最好的武旦。

这是绝对的视听盛宴。可凤山不是个私人戏班吗?怎么能够这么藏龙卧虎?

戏迷们感觉自己就是捡到了宝,坚定了一定要支持凤山,捧红凤山的演员,让他们不断给出更好的表演。

最后一场戏是盛慕槐和凌胜楼的《挡马》,两人配合默契,盛慕槐穿厚底靴扮番官丝毫不乱,凌胜楼功夫老练,几个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利落漂亮,两人打斗的片段让现场叫好声连连。

大家看了看接下来十几天的戏单,盛慕槐每场都有新玩意,文武昆乱不挡,这真是使出了看家本领,肚子里也是真有货啊!

那些天,凤山真是场场爆满,不仅戏曲杂志来约专访,报纸也针对凤山的新型京剧班子现象做了报道。盛慕槐的电话响个不停,不断有地方邀请他们去演出,还有体制内的团体想和凤山合作,或者租用太平园的场地。

四五六月份,凤山又受邀到天津、上海两地演出,照样点燃了当地观众的激情,还有从首都追过去的戏迷,仍然是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