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我,虫群,打钱!(中)(第2/2页)

世界门开启的第两百天,初巢完成原始积累,一只幸运的第二阶段潘多拉幼虫抱着一团菌丝进入变态进化,形成虫群科技塔——基因融合池。

蓝星联合体对基因融合池有明确的定义,它是虫群演化成宇宙生物的根基,虫群到该阶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各种环境下,还原出基因融合池。

基因融合池不是建筑,和虫群中其他的成员一样,本质上是动物。

在恶劣环境下,基因融合池需要大量的小虫子、小老鼠们提供营养质,一般是直接用虫群菌落喂养。

而启动天灾模式的虫群,基因融合池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充斥着微生物的水陆交界处,这大大加速了虫群前进的脚步。

基因融合池也具备保护行为,形态五花八门,有看起来像石头的,也有遍布青苔的,大部分会直接被麦粒虫用土掩埋一部分,种一堆蘑菇在上面。

基因融合池会对虫群的基因群进行调制,第二阶段潘多拉幼虫变成的融合池比较初级,主要任务是对虫群自有基因群进行“解压缩”。

“解压缩”非常的形象,比头发粗不了多少的潘多拉孢子需要携带初始的菌丝化营养,自带的信息量支持几个种类就是极限,有一半的沉睡基因需要融合池解压缩,并分离成一个个单独生物的基因。

基因都是一对对出现的,解压缩过程可以看做自动配对加段落剪切,实际会更复杂,才需要融合池这个单独特化的生物来做。

融合池出现后,第一阶段幼虫演化的小虫子们会开始搬运第二阶段幼虫的卵,数量不需要特别多,有几个能成功运到就足够。

仅仅几十个小时过去,基因池里爬出来的第二阶段幼虫,展开另一种虫群“建筑”,母巢。

母巢的出现,意味着虫群全姿态降临,从此刻开始,虫群就是自然界的唯一霸主——如果没有人类这个用大规模杀伤武器耍流氓的家伙捣乱。

母巢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地下化,通过类似于真菌繁殖的方式挤占地下空间,以自身来做隔水层。母巢在地面上的部分不大,相当于一个天然蛇穴,跨度一般不超过三码,有初巢形成的“假森林”掩护,很难被卫星发现。

另一个工作是生产第三阶段潘多拉幼虫。